作品选登一埠竞风流黄建明

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一埠竞风流

黄建明

借助钱塘江这条“黄金水道”便利的交通优势,自明洪武年间(~)开始,闻堰逐渐形成上起西汪桥、下自文昌阁长2千米的街市。自浦阳江改道后,以舟楫之便,逐渐发展成为萧山重要的物资中转枢纽,行业齐全,“商贾往来,帆经樯纬,悉于余地泊焉”,可见当时闻堰市场交易的繁荣情景。过往商旅也都在此搭乘班船去严州、诸暨、杭州、宁波、苏州等地,真可谓“一埠尽江浙”。

闻堰的街市,与航运有关。有江,就能形成街市。

直至抗战前,外江还有上埠老渡埠、蔡家埠头、黄童埠、药店埠头、下埠老沙渡等埠头,内河有航船码头、潭头埠、塘方河斗埠等埠头。为方便商家联接外江和内河的货运,过塘行逐渐兴起,最盛时有十多家。

民国时期的闻堰老街,宽约2米,南北向店面,卵石大路,店铺林立,行业齐全,有米业、南货店、布店、油烛店、杂货店、豆腐店、肉店、水产店、食品店、水果店、酱园店、饭店、茶店、药店、陶瓷店、缸甏行、砖灰店、酿造厂、蚕茧行、染坊、棺材店、当店、柴爿行等数十个行业,百多家店铺,市场兴旺。这些店面一般都是小本经营,经营灵活,不限时间,随到随买。

闻堰老街比较特别,石板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纹理清晰,有家的味道,充满着世俗的精彩。街是建在西江塘的两侧,临江一侧的房子,是凌空的,用柱子托起房子,好像南方的吊脚楼,二层楼房,下店上宅,前楼板壁大多挑出0.5米左右,面积增加又使店面有避雨之功能;塘的内侧,房子不是凌空的,刚好与临江店铺相反,是上店下宅的格局,店铺实际上是二楼了,一楼是在塘下。

老街的排水也很有特色。整条街没有一条排水渠,而是依照地形地貌发明了“明沟排水法”,水顺着石板自然流走。老街是建在西江塘上的,地势明显高于周边,有多条小弄,也是石板打底,街弄相通,连接着街与钱塘江、沿塘河,雨水就从这些不起眼的小弄流到钱塘江和沿塘河里。即使雨再大,石板街也留不住水。这种自然排水法,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看似会被现代人诟病的老街,突然变得理想和体面了,它为我们带来了珍贵,还有更多的风景和前程。

当然,对于萧山来讲,这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我希望用一种外乡人视角的叙述来唤起历史上萧山文化特别是老街文化的一种追忆或者一种致敬。在上世纪70年代,每当梅雨季节,我都会用1毛钱买张票从义桥码头坐轮船到闻家堰老街买渔具。说来奇怪,同样的渔具,义桥、临浦也有,但质量不如闻家堰的。所以,闻家堰是我年少时的圣地,至今还是走不出对她的牵绊,脑海中飘荡着对她的深深回忆。

除了钱塘江的潮水,闻堰的河道、古塘、房子、古桥、老墙门,乃至不紧不慢流淌的水,无不透出越中秀色。

如果说,闻堰老街是一部耐读的书,那么,在我们只是看到了她的影子、触及到了她的外表而已。由于浦阳江改道,渔浦没落,反而使闻堰这个埠头,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精彩。

而钱塘江诗路,闻堰是绕不开的一环,而且是极其华章的一环。

也许有人会说,上有渔浦、下有西兴,夹在中间的闻堰,地位是尴尬的。但她并没有被南来北往的商贾冷落,也没有被热衷于清谈、唱吟、隐居的名士所遗忘。一条钱塘江诗路将无数文人墨客送到了江南,他们游玩、寻友、做官、修道,多少诗人就是为了追寻先贤,曾经来到了繁盛之地闻堰。

一条钱塘江,是诗歌的传奇;一条“唐诗之路”,是诗人心灵的渗透。

渔浦,是一个地名,她的悠久记忆,在于军事,在于传说,在于文学,在于水脉与交通,她过早地沉入了浦阳江底,成为一种可以怀念的遗忘。“渔浦烟光”,则是一个景点,是三江口的诗歌,是夕阳下的妩媚,灿烂于闻堰的埠头,从而散发出睿智的光芒。我在思考,这两者是否能在闻堰相融,作为钱塘江诗路和浙东唐诗之路的契合点来打造,成为诗歌“蝴蝶效应”的发轫地。

这不是我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历史的渊源的。

闻家堰外江航运发达,内河航运也不逊色。与外江一样,里河兜沿岸码头林立。“上三府”和太湖、宁波一带的货物,通过过塘行脚夫搬至内河码头,再通过内河运至萧绍一带。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文人墨客搭船而行。这些文人雅士非常潇洒,要么从钱塘江埠头上岸,在老街上喝茶吟诵,过西江塘,再在里河兜下船,沿塘方河至萧山,入官河,过镜湖,溯曹娥、剡溪,追寻名士的足迹,载舟扬帆、击节高歌,越过绍兴、新昌,最终抵达天台山的石梁飞瀑,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要么乘舟而上,去富春,到桐庐,逛梅城,领略《富春山居图》的繁华若梦。这清晰的诗痕,把钱塘江诗路和浙东唐诗之路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闻家堰是诗歌的驿站,“一埠尽风流”并非虚言。

除了诗歌,闻家堰还是萧山有名的江鲜集散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曾经担任睦州郡守的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渔者》,道出了富春江渔民劳作的艰辛,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而生活在一千年后钱塘江边的渔人,也尝尽了艰辛、酸涩。

一条钱塘江,是渔人的传奇。

一条钱塘江,往往反映了江边渔村的文化。

南阳赭山一带的渔人,以捕鳗苗、抲潮头鱼为主,在大潮里讨生活;三江口许贤石门的渔人打鳖技艺独步萧山,65岁的俞土祥祖上世代有打鳖的技艺传承;罗墓畈以划船打网捕鱼为生,捕鱼历史少说已近千年;山后村渔民以游丝、滚钓捕捞为主;闻堰渔民以地笼捕捞为主。如今,三江口的捕鱼技艺,已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堰的渔业,始于明洪武(~)初年,处于三江口的汪家堰兜自然村最盛时有7户渔民。这些渔民以船为家,长年漂泊在钱塘江上,一代代披星戴月,风里来浪里去,传承五百余年。他们对钱塘江水系了如指掌,又谙熟江潮和气象的变换,被人们尊称为“江师”。他们既有乘风破浪之逍遥,又有惊涛骇浪之艰险,尝尽酸甜苦辣。

古时闻堰地处渔浦。浦阳江改道后,北濒富春江,东临浦阳江。两江在东北汇合后即为钱塘江,俗称外江。历史上,渔浦、外江水域宽广,淡水鱼资源十分丰富。相传渔浦为虞舜渔猎处。

上世纪90年代末,钱塘江客运停办,闻堰镇利用空闲的客运码头,办起了江鲜市场。当时不经意的举动,竟托起了一个江鲜产业。“吃江鲜,到闻堰”,成了萧山,乃至杭州主城区食客的座右铭。举办多次的“三江美食节”,正是依托江鲜的无穷魅力,把一个江南小镇,演绎成诗意的美好。

老街的狭窄,适合于茶余饭后的慢生活,适合于思考潮水的诺言和星星点点的渔火。从上世纪60年代始,将江塘店铺逐渐向下埠转移。从70年代开始,填塞沿塘河、塘方河、九分池、潮冲池水域,建起粮站、信用社、百货店、饭店、水产社等商用房,形成新街市。直至年建成标准塘,老街全部拆除,新街市就成了闻堰最核心的商贸区而留存至今。

如今的闻堰,依然像唐诗宋词的时代,清净、寂寞与落花,在巷子里,在赏心悦色的暮色里,墙头还开着红杏,香气依然,诗意依然。唐朝温庭筠的一首《钱塘曲》:“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描写了唯美的钱塘江和乘客绮怨的情怀。在这里,客轮、乘客、诗歌、老街,都成了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生活在温润如水的闻堰,你怎能没有老街的记忆?怎能没有童年的欢乐和少年的懵懂,以及成年后对远走高飞的向往。然而,再多的记忆,终抵不过岁月。不告而别,不诉离伤,那伴随闻堰人无数记忆的老街就这样缓缓驶出人们的视野,带走的,还有一段栖水而歌的繁华与落寞。

有人说,消失于历史帷幕深处的闻堰明清老街,无不象征着古越文化的落寞和现代审美的缺失。可幸的是,今天的闻堰并没有跟随一种潮流,去打造复古的味道。而是面对现实,以“钱塘七号”的名字,走“年代”的商业蜕变之路,塑造“江鲜文化主题街”,重现三江活码头魅力。这种改造并没有消融老街的风貌,反而在独立的空间结构与鳞次栉比的店铺相互交错中,呈现出一种孤本的精彩。

今年十月,闻堰老街也将迎来“新生”,“江鲜文化主题街”开街。综合体、房产项目,也将在未来几年呈现于世。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闻堰老街醇厚的水乡民俗味儿,并没有走丢在妩媚的宋词里,也没有迷失在“桨声灯影”“花花美景”的小资生活里,而是以清晰的有价值的线条,唤醒了其内在的生命,老街忽然有了雄伟的气势。

这才是闻堰最美的时刻,这才是江南最美的样子。

闻堰老街,也许是江南的眼睛,早已看穿了明清的小说。

在这样的老街,泡一杯香茶,静静地瞭望,似乎能看到,诗经女子出嫁后的愁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8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