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路亚鲈鱼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那就是“鲈鱼六季”。有人可能会问:一年之中只有四个季节,而路亚鲈鱼怎么会分为六季呢?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除了正常的夏、秋、冬三个季节之外,很多路亚钓手会将短短的一个春季分为鲈鱼的产卵前季、产卵中季和产卵后季这三个小季节。而这样划分的依据是鲈鱼在产卵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形态、活动泳层、捕食欲望、运动趋势等因素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划分,我们路亚玩家可以更好地去选择相应的作钓模式并斩获大鲈。
年2月底,南京市的气温开始回暖,最高气温走向甚至达到了20℃。伴随着持续的晴好天气,鲈鱼已经进入了Pre-spawn阶段,也就是产卵期前期这一阶段。我最近连续出钓了几次南京周边的鲈鱼基地——郑家边和仑山湖,正好这两座基地也在近期投放了部分新鱼。在本期文章中,我将结合这几次的作钓经历,同大家探讨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在有新鱼冲击状况下的Pre-spawn
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去更好地作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和水温逐步提升,鲈鱼从低温时节的慵懒状态开始恢复活力,它们一方面要进食大量的食物以补充冬季的体能损耗,另外也要为即将到来的产卵季储备更多的能量。因此,这个阶段的鲈鱼的进食欲望相当强烈。另外在这个阶段,已经有一部分体魄比较强健的鲈鱼开始准备产床了,这些鲈鱼会选择待在更有利于产卵的场所附近。
结合鲈鱼食物的所在之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饵鱼聚集地,我提炼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浅滩”。在初春这个昼夜温差还比较大的阶段,夜里的气温可能还会在0℃左右,而经过一个上午的太阳照射,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时,浅滩的水温会达到一天之中的制高点。这时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一直未见其踪的饵鱼开始在浅滩处大量汇集,此时鲈鱼也会随之而来。这几次出钓,我基本都是在下午两三点钟这个时间点搜索了两座基地的浅滩区域,可以说收获不小,特别是浅滩区域中的水草丛、芦苇丛等软障碍附近,简直可以说是小鱼的天堂,也可以说是鲈鱼打伏击的最佳场所。在仑山湖,冬季澄定下来的湖水特别清澈,我甚至通过目视作钓揽获了数尾鲈鱼。在作钓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鲈鱼真是一种懒惰的鱼类,如果浅滩与深水区交接延伸的部分之中有地形急剧变化的一边,那么在很多时候,在这个位置上通常会有鲈鱼在蹲守猎物。这可能是因为在低温时节蜗居在深水区的鲈鱼会觉得从这里登陆浅滩最为省力,它们在此地只要浮起来就可以了。另外,有一些比较强壮的鲈鱼,可以忍受早间浅水区中比较低的水温,早早到达浅水区的障碍物里埋伏起来,这样他们可以捕捉到更多的食物,而且往往这样的大块头的活性更高。
在作钓过程中,我提炼出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硬结构”,指的是那些石质结构或者人工水泥结构。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温度会上升得非常迅速,很快就能达到鲈鱼适应且喜欢的温度。而在傍晚时分,当其他水域开始降温的时候,石质结构相比泥土区域来看会释放出更多的热量,使得这一片的水域温度比其他地方高一些,甚至在下午四五点左右还是可以在这一带寻觅到鲈鱼的“窗口期”。而在这种地方,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比较合适鲈鱼产卵的产床,此时很可能有一些鱼爸鱼妈已经提前进入角色,开始物色产床了。在我的这几次作钓过程中,又一次在郑家边的一座石质小岛附近,我成功钓获了好几条鲈鱼。但是这些家伙到底是单纯地喜欢这里的环境或者温度,还是真的已经开始着手清理产床了,抑或是它们只是在等待着产卵季的到来,这些都有待进一步验证。
我所总结出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深水”。在这个时节,如果我和冬季一样单纯地作钓深水区的话,其实已经不是最佳的选择了。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大部分的鲈鱼已经离开了深水区,主要集中在通往浅滩的航道(或者说“鱼路”)上,这就为我们的路亚作钓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这样的鱼路是很不精准的,是难以定位的,那么深水区里面还有鲈鱼吗?答案是当然的!那么在这个时候还待在深水区中的鲈鱼是一群怎样的家伙呢?答案是最强健的,也是最有力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Bigone”!在这次前往仑山湖的作钓中,我和搭档阿力在水深11米的地方成功起获一条55厘米长的巨物。如果是在路亚比赛中,这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钓获,传说中的“一尾致胜”说的就是这样的大家伙,而它们往往会将产床选在较深的水域。深水产床一直是我在探索鲈鱼产卵季的过程中最向往的也是最难寻觅的标点,但是我在产卵季前期寻找到了大鲈鱼的踪迹,这无疑给我指明了道路。
在郑家边作钓的过程中,我也探索过深水区,可惜并没有发现深水巨物的踪影,不过一尾中钩的大翘嘴倒是多多少少弥补了我心头的缺憾。我在作钓过程中察觉了一点有利的提示,那就是深水区中的翘嘴其实也会选择有障碍或者结构的地方潜伏,在钓获这尾翘嘴的地方,我相信自己在下一次作钓时如果仔细探索的话,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我在前文提到的“新鱼”,也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菜鲈,在目前国内的鲈鱼基地的大环境中,特别是一些长期举办各种赛事的路亚基地,基本每年都会投放一定数量的新鱼以保持鲈鱼种群的规模,从而给我们这些路亚爱好者提供较好的作钓体验。其实新鱼和老鱼(也就是去年或者前年甚至更早之前投放的已经野化到一定程度的鲈鱼)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首先,新鱼的体型比较均匀且短肥,同一批投放的新鱼基本体型差距不大,它们的体色主要是根据原来养殖场所的环境色而呈现出深浅变化,而老鱼的体色则更贴近基地的水域颜色的。一般来讲,新鱼的体色偏淡,而且身上的黑斑不是很明显,而老鱼则不然。如果是在以土底为主的郑家边路亚基地,老鱼的铁色则偏黄;如果是在仑山湖路亚基地那种水草众多、水质清澈的水库中,老鱼的体色则略带一种淡淡的铁青色。无论在什么样的水域之中,老鱼的黑斑一般都是非常清晰的。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口裂来分辨新鱼和老鱼。在这个时节,也许是因为冬季才过去的原因,老鱼的口裂一般不大;但如果是天气较为温暖的时节,刚刚投放的新鱼的口裂会明显小于老鱼。
刚刚投放的新鱼一般会大量聚集在投放点的附近,正如我前面说到的,鲈鱼都是很懒散的家伙。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鱼会逐渐扩散到基地的各个角落,但是总体来说,肯定还是越靠近放鱼区就有越多的新鱼。另外,新鱼中体格强健者会和老鱼中体格相对较弱者去争夺领地,这样就会对老鱼产生一定的冲击。比如说在大家公认的鱼比较难钓的仑山湖中,在这次投放新鱼之后,已经很少听到有人钓到老鱼的消息。这样的冲击变相增加了钓者对于一些假标点的误判,很多失去领地的老鲈鱼会选择一些次级标点,也就是将原先的假标点作为临时根据地,但是它们又往往会很快放弃这样的地方,这就给我们选择标点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特别是当你刚开始作钓的时候,也许在这样的假标点里成功钓获了一尾鲈鱼,但是你以为当天的大部分鲈鱼都会在这样的标点附近停留,那么你就会一直选择类似的标点作为当天的重点搜索目标。你可能要浪费很多时间才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所以一般在新鱼投放之后,不要太早地确定作钓模式,而是要不断尝试搜索各种标点和各种各样的作钓模式。
另外一点,由于新鱼都是人工饲养快速成鱼的鱼种,它们对拟饵的认可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你找到一种对的拟饵时,往往能够连竿钓获。而如果拟饵选择错误,不是说就钓不到鱼了,而是中鱼的几率会小上许多。我之前在一次作钓过程中,采用鱼形软虫以倒吊的模式进行作钓,相对于其他钓组来看,效果的差距非常大。也许是因为这一批鲈鱼都是人工投放小杂鱼喂养长大的。如果这么说,难怪有一批新鱼对土豆软饵几乎没有抵抗力,我想这批鱼也许都是颗粒饲料喂养的。但是据我观察,这样的鱼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新鱼没有经过野化,捕食能力并不高。在这几次作钓过程中,我的用饵手法得最大特点就是慢,从效果上看,倒吊钓组好于无铅钓组,无铅钓组好于德州钓组,德州钓组好于反应饵。而且在出现顿口的过程中滑口往往很多,大型的软饵动不动就被咬掉尾巴、钳子或者触须,但是鲈鱼就是咬不到钩子,所以此时选择小型的软饵往往收获更佳。
综上所述,我们想要在Pre-spawn阶段钓获大鲈鱼,首先要知道深水区其实并不寒冷,冬天水面结冰的时候,深水区的水温还是在0℃以上的,所以在现在春季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时节,巨鲈会反复在浅水区和深水区之间浮潜,而它们所能捕捉到的食物并不能抵消自身的体力消耗。毕竟巨鲈的个体较大,游动起来消耗的体力也多,所以它们会尽量待在之前冬天呈半休眠状态时所处的藏身点。当然,我提到的深水区之中必须有一些障碍或者结构,而且在这样的深水区之中饵鱼的个体也比较大。其次,我还有一个猜想,那就是关于鲈鱼的产床。深水产床的优势是水流比较稳定,以鱼卵为食的鱼虾之类的水生物也很少会来,所以一般只有个体较为强健的鲈鱼才会选择在深水做产床,这对于它们自己的后代也起到了保护和筛选的作用,很符合进化论的道理。
最后我还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一条鲈鱼能成长到现在的这个身材,一路走来应该经历过无数的风险,也许是在浅水区被钓到过,也许是从岸边被投放入水时受到惊扰,总之它们被放生之后,会记住浅水区的危险,当它们发现自己在深水区很少被钓获之后,便会优先选择深水区中的一些结构处作为根据地,这也正是“深水出大鱼”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