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踏入我讲述的故事世界。让我们从年5月的一则新闻事件开始回顾:在那个月份,巴西的医生们巧妙地使用罗非鱼的皮,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医学界的皮肤移植问题。罗非鱼,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别称——吴郭鱼。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这种鱼似乎并不干净,但它如何能用于皮肤移植呢?实际上,关于罗非鱼的奥秘远不止于此。
例如,为什么美国人在大量食用罗非鱼的同时,却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甚至怀疑它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弗兰肯斯坦鱼”?为什么市场上难以找到雌性的罗非鱼?又为何罗非鱼能够迅速变身为台湾鲷或海南鲷,并成功打入日本和韩国的生鱼片市场?罗非鱼真的属于鲷鱼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罗非鱼,这种肌肉发达的鱼类,原产于以色列。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只吃罗非鱼,人可能会饿死。这听起来似乎与那个关于只吃兔肉会导致饿死的都市传说相似。然而,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证实,兔肉的蛋白质含量极高,每克兔肉含有33克蛋白质,而人体消化这些蛋白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与健身者在减脂期间所采用的高蛋白饮食原则不谋而合。
那么,罗非鱼的肌肉为何如此发达,它的脂肪又去了哪里?这可能与其艰苦的身世有关。研究表明,数百万年前,罗非鱼的祖先就已经在今天的以色列、埃及和西奈半岛附近出现。当时的环境水草丰美,河流平缓,于是有一条曾在大海中奋斗的壮鱼,选择离开古地中海,游向这些河流。然而,好景不长,大约万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暴直接冲击地球,导致许多大型海洋生物灭绝,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祖先不得不重新开始艰苦的奋斗,它们在河流与大海之间不断迁徙,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这种艰苦的生活,使得它们不得不放弃了控制身体沉浮的鱼膘,转而依靠不断的游动来保持漂浮。这种生活方式,使得罗非鱼的身体变得异常健壮。
罗非鱼不挑食,能够适应各种水质,无论是海水还是淡水,甚至是恶劣的环境,它们都能生存。此外,罗非鱼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殊。雌性罗非鱼会将鱼卵含在嘴里孵化,这种口孵的方式,使得它们能够保护鱼卵免受其他大型鱼类的捕食。这种孵化方式对于雌性罗非鱼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牺牲,因为在整个孵化期间,它们几乎不能进食。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罗非鱼家族能够从中东地区扩散到大半个热带地区。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罗非鱼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在古埃及文化中,罗非鱼被视为永生的象征,它们在尼罗河中的数量众多,生长迅速,肉质紧实,且几乎没有小刺,这使得它们成为了古埃及人的食物来源。此外,罗非鱼在基督教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据《圣经》记载,耶稣曾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许多学者认为,这里的“鱼”指的就是罗非鱼。因此,罗非鱼在基督徒中也被称为圣彼得鱼。
尽管罗非鱼在文化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充满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罗非鱼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呢?在年代的台湾,罗非鱼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食用鱼。然而,关于罗非鱼的传说也随之而来。据说,有五位年轻人在高雄的岗山尝试钓鲷鱼,却意外钓到了一条重达四斤的罗非鱼。他们在烧烤这条鱼时,听到了一个用台语问“鱼肉好吃吗?”的声音。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离奇,但也反映出罗非鱼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罗非鱼,这种肌肉发达、适应力强、生长迅速的鱼类,其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古埃及到基督教,从中东到全球,罗非鱼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它们在台湾被称为吴郭鱼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至年,那时的新加坡刚刚摆脱了日本的占领,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与此同时,在等待被遣返的营地中,一位水产专家和一位农学家正悄悄地在池塘里捕捞鱼苗。在4月18日的夜晚,他们带着多条鱼苗回到宿舍,但不幸的是,这些鱼苗被误认为是脏水而被室友倒掉。当他们发现时,只剩下16条鱼苗,其中包括8条雌性和5条雄性。尽管数量锐减,这16条鱼苗最终被带到了台湾,并被培育成了一种传奇的鱼类——吴郭鱼。吴郭鱼的名字来源于两位学者的姓氏,他们是吴振辉和郭启章。
这些鱼苗原本是日本从莫桑比克引进的罗非鱼。日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种鱼的养殖价值,并启动了“水中鸡计划”以推广养殖。尽管初步取得了成效,但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计划被迫中断。吴振辉和郭启章抓住了这个机会,将鱼苗带回台湾继续研究,最终成功推广,迅速补充了战后蛋白质的短缺,成为了民众餐桌上的常客。
最初,这些莫桑比克吴郭鱼带有一些土腥味,但就像台南的火鸡饭一样,经过本地化的烹饪手法,如红烧和豆瓣酱的调味,这些鱼变得非常受欢迎。到了年,台湾又引进了尼罗河的高级罗非鱼品种——红色口孵非鲫。70年代引进了以色列的欧丽亚口孵非鲫,年又引进了哥斯达黎加的品种。在一代又一代水产专家的努力下,吴郭鱼经过驯化和杂交,变得更加美味和易于养殖。甚至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全雄性的超雄吴郭鱼,这种鱼生长迅速,经济效益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难以见到雌性吴郭鱼的原因。通过观察鱼的腹部,可以辨别其性别:三点为母,两点为公。
近年来,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雌性吴郭鱼开始出现在市场。年,台湾林云口湖乡的罗非鱼成为首条进入太空的鱼类,作为宇航员的太空食品。此外,台湾南部地区利用海水养殖的红色罗非鱼品种,以“台湾鲷”和“潮鲷”的名字成功进入了日本和韩国的生鱼片市场。曾经的土腥味已成为历史,现代的搜索引擎在搜索“鲷鱼”时,往往会显示各种台湾鲷和海南鲷,实际上它们都是罗非鱼的不同品种。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鱼类提供的蛋白质并无太大差异,因此蘸上酱油和芥末后,口感上的差别并不明显。
罗非鱼不仅在餐桌上受到欢迎,还在南阳的大马和新加坡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地区的热带气候使得罗非鱼得以自然生长,它们可能是从非洲和印度自然迁移而来,也可能是由郑和或后来的荷兰人、葡萄牙人从非洲引入。在南洋,包括海南和广东在内的地区,人们传统上将罗非鱼称为非洲鲫,认为它是一种源自非洲的鲫鱼。更具体地,它们也被称为爪洼鱼和日本鱼,后者指的是日本引进的莫桑比克种。
南洋的水产专家也没有闲着,他们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生鱼片级罗非鱼,并创造了各种独特的南洋罗非鱼菜肴,非常诱人。在南洋的水域中,这些多样化的罗非鱼品种可以直观地回答一个问题:罗非鱼是否真的属于鲷鱼家族。美食家蔡澜曾说,世界上最美味的鱼是黄脚立,而黄脚立实际上是一种鲷鱼。鲷鱼和罗非鱼一样,是一个包含多种鱼类的大家族,并不指代某一种特定的鱼。然而,这两个家族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区别:鲷鱼家族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它们体型较大,最长可达一米,不喜欢炎热的南洋气候,更喜欢温带的海水。在夏天过热时,鲷鱼甚至会潜入深海避暑。其中最珍贵的是赤鲷,其肉质呈现出粉红色,质地细腻,背鳍威武,类似于武士的刺刀。这与罗非鱼的两个主要特征非常相似。
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个情节设想了凶手使用冰冻的罗非鱼作为凶器,其背鳍锋利如刀。案件发生后,凶手试图通过解冻将鱼恢复成普通家鱼以隐藏凶器,但被经验丰富的刑警识破。对比尼罗河的红罗非和太平洋的极品赤鲷,单从背鳍来看,它们非常相似,只是大小不同。而红罗非的肉质也是粉红色,质地细腻,几乎可以成为赤鲷的完美替代品。食客们普遍认为,鲷鱼的美味来自于其清新、鲜美和嫩滑的口感,这实际上是蛋白质和精氨酸的结合。罗非鱼同样富含蛋白质,只是缺乏一些精氨酸的鲜味,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蟹醋或味精含量较高的酱油来解决。
生物学家们也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罗非鱼属于慈鲷目,而“鲷”字在其中确实存在,但这里的“鲷”是指其外形与鲷鱼相似,以及其母爱的本能——口含小鱼。这与鲷鱼所属的鲷形目并没有直接关系。罗非鱼就像是热带水域中的骆驼祥子,而鲷鱼则是珊瑚礁中的高贵公主。鲷鱼的独特香味来源于其在珊瑚礁中积累的毒素,如河豚毒素(TTX)和雪卡毒素,这些是罗非鱼无法模仿的。然而,鲷鱼的高贵和美味并不能掩盖罗非鱼的实用价值和易于养殖的特点,甚至可以说,罗非鱼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贡献。
让我们回溯至年,当时英国皇室决心打破巴斯克人对鳕鱼资源的垄断,派遣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出海寻找鳕鱼。经过53天的艰苦航行,约翰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鳕鱼渔场,还意外地找到了一片新陆地,他将其命名为纽芬兰,这个地方后来成为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被誉为“踩着鳕鱼背上岸”的地方。然而,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捕鱼的兴起,大西洋鳕鱼资源急剧减少,一度面临灭绝的威胁。面对鳕鱼资源的枯竭,20年前,鳕鱼成为了英美人民的怀旧情怀,他们将鳕鱼加工厂的设备小心保存,希望有朝一日鳕鱼能够重返纽芬兰的码头。但20年后,他们等到的不是鳕鱼的回归,而是罗非鱼作为替代品的出现。
罗非鱼最初因其高蛋白和多刺的肉质被美军从非洲选中,用于二战后欧洲的蛋白罐头供应。美国水产专家随后发现,这种鱼不仅易于饲养且产量高,而且野生品种繁多,具有极大的杂交价值,非常适合科技化养殖。北美科学家将罗非鱼打造成了高科技的工厂化养殖鱼类,其养殖模式类似于42天出栏的白羽鸡,不断为市场提供高蛋白的鱼类,同时也在无声中帮助鳕鱼资源的恢复。如今,在北美和英国,你所品尝的炸鱼薯条很可能就是用罗非鱼制作的。甚至有报道称,尽管一些北美人对罗非鱼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转基因产品而不安全,但年美国饮食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罗非鱼的欧米伽3和欧米伽6脂肪酸比例中,欧米伽6的含量是欧米伽3的两倍。
通常,欧米伽3被认为是健康的脂肪酸,有益于大脑和血管健康,而欧米伽6则被认为可能导致身体发炎。这一研究结果被媒体广泛传播,一度导致罗非鱼销量下降。但进一步的调查揭示了这是一个错误的都市传说,因为欧米伽6并非不健康,它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坚果、鸡蛋和橄榄油中。
人体健康需要欧米伽3和欧米伽6的平衡摄入,而仅摄入欧米伽3同样不利于健康。美食媒体马希德最终建议,如果担心罗非鱼摄入过多,可以通过食用红鲷鱼、鲑鱼、鳟鱼、鳕鱼、秦鱼或沙丁鱼等富含欧米伽3的鱼类来平衡。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吃上述鱼类,实际上可能仍然是罗非鱼,因为罗非鱼正在帮助拯救这些濒危鱼类,而且北美市场的海鲜标签误导现象非常严重,有高达21%的标签存在误导。例如,被称为台湾鲷的鱼类与鲷鱼并无关联,被称为扁鳕的比目鱼与鳕鱼也无关联,淡水三文鱼实际上与鲑鱼关系不大。更甚的是,即使是点单常见的鲈鱼,也有55%的几率实际上是工厂养殖的罗非鱼。马希德在调查最后戏谑地说,享受你的用餐吧,你可能正在吃的就是罗非鱼,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当罗非鱼来到海南和广东,这片充满农业和美食文化的地方,又会发生什么呢?“罗非鱼”这个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个谜。如果你询问当地的老一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们只知道非洲鲫,而不是罗非鱼。一些老人甚至认为非洲鲫是本地品种,而罗非鱼则是科技的产物。关于“罗非鱼”这个名字的起源,据说是一位中科院动物所的教授最早揭开了谜底。他最初猜测“罗非”可能是“非鲫”的方言简称,因为在年引进这种鱼时,专家们确实称它为非鲫,其学名也叫做口孵非鲫,既表明它不是鲫鱼,又暗示它来自非洲。
然而,“罗非”这个名字究竟源自哪种方言,一直未能找到确切答案。直到有一天,教授的一位越南学生提出,“罗非”在越南语中意为来自非洲的攀鲈或过山鲫。教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广东首次引进罗非鱼就是从越南开始的,最初甚至被称为越南鱼。随着70年的水产养殖发展,罗非鱼在广东的故事仍在继续。
年的一个故事中,一位鱼类专家在餐厅点了两份刺身,一份标为三文鱼,一份标为鲷鱼,但DNA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份刺身实际上是红鳟和罗非鱼。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南极金枪鱼的困境,这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正面临因过度捕捞而灭绝的风险,其濒危程度甚至超过了野生大熊猫。尽管我们期望人们能够减少捕捞,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最终可能还是需要依靠水产专家来研发替代品,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海洋资源。
接下来让我们探索另一个关于罗非鱼的奇妙故事。在广东,一个名叫陈浩然的年轻人采用了古代文献中描述的脆肉鲩养殖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口感更为Q弹的脆肉罗非鱼。相传,范蠡在其养鱼著作中提及,若每日以蚕豆喂食大草鱼,该鱼长大后将转变成价值连城的脆肉鲩,其肉质耐煮而不烂,极为珍贵。年,中山市的水产研究所真的根据这一传说,养殖出了大量脆肉鲩,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蚕豆中含有一种溶血物质,对于某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食用蚕豆会引发蚕豆病,这是一种急性溶血反应。草鱼恰好具有一种强大的溶血修复酶,能够在溶血的同时进行修复,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过程,草鱼的肌肉纤维发生了变化,变得爽脆而耐煮。
陈浩然决定尝试用相同的方法来养殖罗非鱼。他开始使用蚕豆作为饲料,但很快遇到了两个问题:首先,罗非鱼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四个月就能达到收获的体重,这与脆肉鲩较长的养殖周期不符;其次,由于广东冬季的低温,罗非鱼必须在冬天到来之前收获,否则可能会被冻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浩然发明了池塘大棚养殖模式,确保罗非鱼能够安全过冬。通过这种方法,他在第二年清明节后成功培育出了体型大且口感脆的罗非鱼,这种新型脆肉罗非鱼在广东迅速流行开来,成为涮火锅的绝佳食材,甚至有川菜厨师开发出了爆炒脆肉罗非鱼,其口感类似于爆炒兔丁,蛋白质吸收了麻辣的味道,Q弹而美味。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彩虹鲷的,这种鱼虽然外表绚丽,实则是肌肉发达的罗非鱼。彩虹鲷最初在广东被培育出来,但同样面临着冬季低温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最初尝试使用梯形池塘,利用深水区底部在冬天仍然保持约20度的水温,加上罗非鱼没有鳔,可以在冬天沉在池底越冬。但冬天的低温仍会对鱼的蛋白质造成一定消耗。于是有人提议将鱼转移到气候温暖的三亚,彩虹鲷在三亚的热带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了海南鲷。海南鲷经过深加工,可以成为快递物流中的保鲜彩虹鲷或焦香诱人的彩虹鲷鱼干。这两种美食的灵感来源于古代疍家的腌制工艺,现代的腌制方法使用盐水代替盐粒,并加入花椒水和高度白酒,使得腌制后的鱼保质期长达一年,能够以极佳的状态送达世界各地。
罗非鱼的养殖并不限于中国,巴西和南美地区也有大量的养殖。最后,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巴西人是如何发现罗非鱼皮可用于皮肤移植的?巴西的彼得·梅达沃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大师,被誉为器官移植之父,巴西在移植医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罗非鱼皮含有丰富的1型和3型胶原蛋白,这两种胶原蛋白也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和血管中,与皮肤损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对于人体为何不排斥罗非鱼皮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1型和3型胶原蛋白的存在让人联想到“以形补形”的饮食原理,暗示着食用带皮的罗非鱼可能有助于瘦身和美肤。罗非鱼无疑是一种神奇且有益的鱼类。
今天的故事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至于罗非鱼是否真的能够瘦身美肤,这个问题,还是留待大家自行探索和体验吧。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