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鲈鱼上岸滩。”
农历三月初三,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鲈鱼繁殖季即将开始了。
松江四鳃鲈
能称作鲈鱼的,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大口黑鲈、河鲈、海鲈,以及自古便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的四鳃鲈。
四鳃鲈,因成鱼在繁殖季节时,头侧鳃盖膜上各有橙色斜纹,酷似两片鳃叶而得名。作为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于淡水中生长育肥的洄游型鱼类,四鳃鲈在四种鲈鱼中体形最小,其长不过三寸多,重不过二两,却是地道的民族品牌。
虽说四鳃鲈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出产,但被誉为精明的“旅行家”的它们,自古便是绿色水域的试金石。哪儿条件优越,好吃好住,就往哪儿去。明清时的秀野桥,是松江西部的商贸繁华之地。河道内布满了缝隙洞穴的驳岸块石,极适合体形娇小的四鳃鲈栖息。而沿河鳞次栉比的米行,平日掉落在水中的米糠、麸皮,又养育了蚬子、米虾等水中生物,为四鳃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从而使得这里成了它们生长的得天独厚之地。
“松江出好鲈,味异他处”。千百年来,一尾小小的四鳃鲈,让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其津津乐道,撰著赞颂,如此待遇,举世罕见。其中,尤以张季鹰的“莼鲈之思”,竟引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集体性的“文化乡愁”。诚如苏辙所言:“京洛旧游真梦醒,秋风无复忆鲈鱼。”
那么,这条产于吴地的鲈鱼,究竟有何特质,竟能撩动如此多伟大人物的情缘。出于好奇,我曾从网上搜索过四腮鲈的图片。结果让我大失所望,瞧那口阔鳞细,头大而扁,外加纺锤形,酷似塘鳢鱼的丑陋长相,如何当得起那蜚声士林的赞誉!
但转念一想,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既然历代名人凡品尝过四腮鲈的,没有一个不说好,理应有其道理,遂专程去拜访请教了一些乡里的老人。据他们说,松江九峰地区,河道纵横,水质清纯,水产资源丰富。上世纪50年代,农家拿着“赶网”不到一个小时,就有可能捕到一大碗四腮鲈。后由于水利建设、拦河筑坝,阻隔了洄游通道,加上水质污染等原因,到70年代后,基本上已见不到野生四腮鲈的踪迹了。
其中有一位曾经吃过四腮鲈的老者告诉我,早年的乡间,流传有“四鳃鲈、八月鳑,卖田卖地也要尝”的民谚。鱼类中凡称鲜美者,必是性较凶猛,又是海江洄游种类。譬如著名的刀鱼、河豚与鲥鱼,四腮鲈亦属此例。而像那些只知河塘沙泥滋味,却从未见过海阔天空世界,也无需“出没风波里”的鱼类,是绝难与它们相比的。
四腮鲈属于“鱼不可貌相”的典型,其肉质洁白肥嫩,少刺不腥,远胜普通鲈鱼。“那感觉就是飘,飘飘欲仙的飘。类似感觉只有在黄焖河鳗、清蒸刀鱼等名贵菜肴中略能找到。现在仿佛还能回味出当时的鲜味,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者喃喃说道,眼中满是对曾经风物的不舍。
站在秀野桥畔,聆听着长者对四腮鲈的乡土回忆,再和着故事慢慢打量起眼前这座因鱼而名的古桥。那用块石垒起的堤岸,于逝水年华的浸润中,早已长满了厚厚的黛绿色青苔。唯有嫩绿的河水还在悠然地流淌,就像一条长长的岁月风景带,载着古老的诗意雅韵与翰墨飘香,映显出四腮鲈曾经的春花秋月。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