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故事树呤诗寻鱼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13.html

文/曾佰龙

(本文写于湘江禁捕之前。)

观湘头网出鲥鱼,宣化街前趁早墟。

共说朝山渠不信,潭州南上网船虚。

——节选清初《潭城竹枝词》

湘江蜿蜒流经湘潭,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鱼钩”,鱼钩的向背是湘潭的河西与河东。自古以来,湘潭人对湘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他们亲切地称呼湘江为“母亲河”。

鱼是“母亲河”送给湘潭人最好的礼物。湘江中曾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 鸭叫、回鱼、感鱼、白条、黑鱼、桂鱼、鲈鱼等多种淡水鱼类。还有来自大海,味道可以跟鲈鱼比美的鲥鱼。

潭城竹枝词中记载,清乾隆年间,每年农历五月初,鲥鱼从大海游入长江,越过洞庭湖,游至湘江,寻找合适浅滩产卵。精疲力竭的鲥鱼,会落入渔民网中,食客腹中。久而久之,珍贵的鲥鱼难寻踪迹。

湘潭市饮食服务协会秘书长余伏斌说,因湘江河里的鱼比起池塘的鱼,肉质更加鲜美,没有土腥味,所以更受食客欢迎,以前常吃的鱼有泥鱼、白鱼(又名横叉子鱼)、白子鱼(土话)等等。

湘潭人对鱼的吃法很“刁”。“老湘潭”彭炳炎说:“我小的时候,住在白马湖(现在的白石广场),以前这里生活着很多渔民,也有很多专门做鱼的饭馆。客人点菜时说要一份‘两头枯爆,中间清蒸’的鱼,这种吃法要求鱼头和鱼尾要有油炸鱼的味道,而鱼的身子却要如同清蒸的鱼一样鲜嫩,这是湘潭人吃鱼刁钻的地方之一。在湘潭还有一种吃法叫‘鲜鱼活吃’,因为这种吃法要求鱼做熟后,鱼的嘴巴还能动,所以叫鲜鱼活吃。”

“两头枯爆,中间清蒸”的做法几乎成了传说。而“鲜鱼活吃”的做法在湘潭流传至今。姚锦成大厨告诉我:“鲜鱼活吃的做法很简单。选两斤以上的活鲤鱼,迅速去除内脏,打上刀花,在鱼身上迅速抹上盐和调料,将鱼头用湿毛巾包裹好。厨师手握鱼头,将鱼尾和鱼身放在油锅中炸熟。做鲜鱼活吃这道菜,要求速度快,从剖鱼到下锅,时间越短越好。要选择季节,冬季鲤鱼的生命力很强,即便去掉内脏,鲤鱼也能活半个小时以上,等鱼做好上桌时,鲤鱼的嘴还能动,这就是鲜鱼活吃的由来。”

鲜鱼活吃,吃的无非就是一个“噱头”,对于普通老百姓,吃鱼的方法越实在越好。彭炳炎说:“刚解放的时候,大家都很穷,吃不上鸡、鸭、猪肉,就只能靠吃鱼来改善生活,老百姓做鱼的方法讲究简单,放上盐和葱姜蒜调味即可。不可否认的是,在物资缺乏的时代,鱼是改善生活的食物来源之一。”

株洲鱼水见莪洲,打鼓刲牲江上头。

风雨楚山楼外路,邵州歌罢又潭州。

——节选清初《潭城竹枝词》

这是一首描述湘潭渔民捕捞鱼苗的《竹枝词》:清代,春雷一响,生活在湘江各个滩头的鱼儿开始产卵。在株洲受精的鱼卵,漂流到湘潭境内时,就逐渐孵化成鱼苗。渔民们称之为“道州发水(产卵)慢悠悠,七天七夜到潭州”。

民国年间,一些渔民远赴洞庭湖和湖北荆河捕捞鱼苗。湘潭老渔民张碧华的爷爷和父亲都去过洞庭湖和荆河。“小时候跟随父亲去洞庭湖捕捞鱼苗,吃住都在船上,非常辛苦。收获也不小,大家将鱼苗捕捞回来,只要再养一两天,就能分辨鱼的种类,按需要卖给养鱼的渔民。”张碧华回忆。

老渔民张碧华打渔43年,鱼对他意味着衣、食、住、行。捕鱼淡季,张碧华白天很少打鱼,只在乌篷船里睡觉、聊天、喝茶、看江景。夜幕降临,张碧华开始划动渔船,下江捕鱼。

张碧华三四岁开始跟着父亲下河捕鱼,用撑篙网时,需要两个人操作,他就给父亲做帮手。几十年的渔民生活,让他经验丰富。他说打鱼要看水色,夏天湘江涨水,水色浑浊,白天晚上都可以打鱼。秋冬之季,湘江水清澈,白天不适合捕鱼,晚上才能下河。

张碧华发明了一套独特的“三点一线”捕鱼法。每次出去捕鱼,他会记住鱼多的地方,下次还在这个地方下网,就准能有所收获。选河岸上的参照物,下网的地方和渔船的点,形成三点一线,就能找对上次下网的地方。

张碧华感叹说,过去有鱼打,没鱼价,现在有鱼价,没鱼打。过去一天能打几百斤鱼,现在一天十几斤也难打到。”他之所以继续做渔民,是因为从小对家人做的河鱼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母亲会腌渍一种‘热鱼’,这种鱼放的盐比较少,很快会有一种臭臭的感觉,喜欢吃这种味道的人认为是香,不喜欢吃的人认为是臭。但这种味道成了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对张碧华而言,“热鱼”是最有寓意的一道菜。

鱼有着生活的寓意和民族崇拜,鱼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两种文化,曾作为图腾被古人膜拜。在封建社会,帝王和平民对鱼的崇拜各有不同。唐代,鱼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唐代的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的作用和虎符一样。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唐人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民间老百姓认为鱼是幸福吉祥的象征,鱼也是湖南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寓意年年有余。

不使城喧接市喧,生湘门静锦湾繁。

桥西晒网鱼虾埠,洲北飞帘竹木屯。

——节选清初《潭城竹枝词》

这首竹枝词中的桥西是指柏荫塘附近,洲北是指杨梅洲北面,即今天的锦湾(窑湾),这里曾是鱼虾的集散市场,是渔民最多的地方。湘潭饮食服务协会副会长李泽林从小就生活在锦湾附近,吃鱼和烹饪鱼,改变了他的一生。

湘菜中最具代表的一道名菜——剁椒鱼头,据说曾是李泽林家的一道私房菜,它的发明源于一段感人的故事。

李泽林的父母住在湘潭白马湖畔,他经常和哥哥去湖里捕鱼,好点的鱼拿到锦湾鱼市卖掉,差点的鱼就留在家里改善生活。做得一手好菜的李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家人变着花样做鱼吃。李母不仅用遍了所有已知的制作方法,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各种新做法,其中就包括剁椒蒸鱼头。小泽林很懂得母亲的艰辛,常常帮助母亲炒菜做饭,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多种做鱼方法。

李泽林在立之年下海经商,夫妻俩开了一家餐馆。年,饭馆里来了一位香港客人,他非常喜欢吃李泽林做的鱼头炖豆腐,要求宴席上每桌上一份鱼头炖豆腐。晚上定的三桌酒席,只开了一桌,厨房里剩下了两个鱼头,李泽林亲自动手,将剩下的鱼头按照妈妈的做法,做了两份剁椒蒸鱼头,打算开职工餐时吃。正在这时,附近一家银行的职员来饭馆吃饭,要了这两份剁椒鱼头,一吃便赞不绝口。从此,李泽林将剁椒鱼头列入菜谱,“剁椒鱼头源于母亲大胆的尝试,这道菜饱含了母亲的智慧,时时让我想念母亲。”

以前吃鱼最有名气的地方在易家湾,最有名的菜是“河水煮河鱼”。那里的店家为了吸引顾客,在鱼里放上罂粟壳,人们越吃越上瘾。秘密被媒体曝光,这个地方的鱼生意就渐渐失去了诚信,生意开始萧条。现在湘潭吃河鱼的地方移到了石嘴垴。现在湘潭吃鱼的店子很多,各有各的拿手菜。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这则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作者读了一部《潭城竹枝词》。于是呤诗寻鱼,找寻美味的同时,也在品咂饮食文化的真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0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