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化体系当中,对于田园、对于渔父生活描绘的诗词有很多。因为在很多古典的诗人和词人们看来,渔父的生活很有独立化的特征。因为他们就撑起一艘小船,游荡在在江水之中,潇洒自如,宛若与世隔绝。而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是古代的诗人和词人们最为看重的。因为在他们各自的世俗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一旦在世俗生活当中遭遇种种不顺,他们就渴望能够有一片真正清净的天地让他们能够超越世俗,超越自我。而江中渔翁的生活境界完全可以达到他们的要求。相关的诗词也有很多,从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到苏轼等人的词作,都谈到这一观点。而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中,那渔翁就是词人自己的化身。在明朝杨慎的笔下,“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更是体现出他们境界的绝世独立。今天我们所分享的这一首古诗词,几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只不过这首古诗的作者有点特殊,因为他并不是因为诗名而流传后世的,而是因为画家和书法家的名气流传而来的。且看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这首词的题目是《渔父词二首·其一》,作者是元代非常著名的画家赵孟。此人是元代最为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首写江中渔翁的小词,和之前那些反映渔夫生活的诗词,并没有太大内容上的差别。前两句概括出了渔夫生活的境界之阔大。“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14个字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烟波浩渺的开阔境界,渔夫驾驶着一叶扁舟在这个绝于世俗的环境之中若隐若现。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得出这个画家的功力。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所以不可避免地在写诗词的过程当中会运用到绘画的思维。“渺渺烟波”已经点出整个画面的开阔,而“一叶舟”则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也是最能体现其中画境之美的核心。“西风落木五湖秋”更加富于这画面以流动的色彩,水面之上一派萧瑟秋色,更容易带给人画面的冲击力。在这样绝美的生活境界当中,渔夫的一叶扁舟在其中若隐若现,这不就等同于词人渴望超越世俗的想象吗?而后的“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充满口语色彩,也更是直抒胸臆的表达着词人对于渔夫生活的想象。他只管在这里垂钓就好,世俗中一切烦心事都不必放在心中,哪怕是“鲈鱼不上钩”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让他停留在这样的生活境界当中就足够了。这当然只是词人的想象。实际上,渔夫的打鱼要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危机,而且以他们的见识,绝不可等同于当世最有才华的画家内心所思所想。赵孟这首小词,不过是抒发出自己内心无限寄托而已,是其对于世俗生活之下的内心向往的直接反映。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