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文学作品,能突然把人看饿了共青

导读当我们翻看文学作品时也许会对书中关于美食的描写印象深刻毕竟“识‘食物’者为俊杰”文学与美食的激荡总能让人细细品味汪曾祺曾说过:“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今天吃货们就来体验一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真实感受。古诗中的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为什么选择鱼和熊掌?为什么不是鸡肉和鸭肉?这说明了作为鲜味的代表食材——鱼,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鲈鱼也是在古诗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品种。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刘禹锡《三阁词四首》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秋下荆门》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秋望》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十年流落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陆游《南烹》吴中以鲈鱼为脍,苑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脍,一时珍食。——《春秋佐助期》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以黄海、渤海较多,渔期为春、秋两季,古淞江鲈鱼、长江鲥鱼、黄河鲤鱼和巢湖银鱼,被誉为“四大名鱼”。时至清代,鲈鱼被康熙、乾隆品尝后誉为“江南第一名菜”,当然除了鲈鱼以外,有关鳜鱼的诗词也很多。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檐外桃花片片飞,垂涎汉水鳜鱼肥。——赵万年《徐招干请吃鳜鱼桐皮》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陆游《柯桥客亭》如此看来,江南美景和鲜美鱼肉简直绝配!苏东坡的红烧肉文人墨客中有不少在美食圈发展不错的。苏东坡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老饕赋》就是他创作的一篇赋。此赋把中国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很精妙,而他被贬黄州时作了一首词表达了他对黄州猪肉的喜爱。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其实在写诗之前苏轼几乎被置于死地,处境狼狈、生活窘迫,但他在逆境中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心地研究起猪肉的烹调艺术来了,可见料理和美食对人的治愈作用。其实,现在人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柴头罨烟焰不起”,这就是东坡肉的“灵魂”所在。用这种慢炖的方式,后人又研究出了“东坡肘子”。《红楼梦》中的美食作为吃货读红楼,最   辑

贺琳子(中国传媒大学团委)校   审丨肖健值班编委

张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7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