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ldquo战略环评试点rdquo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开展战略环评,可以为城市的空间布局、城镇港口和产业发展方式等重大决策提供战略支撑,进而从决策源头避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年7月,连云港市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地级市战略环评工作的试点市。年12月,连云港市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完成市域范围战略环评。年6月,全国战略环评试点工作推进会在连云港市召开。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原则,连云港市结合战略环境评价成果转化应用,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建设项目差异化的环境管控要求,成为全国制定《“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指南》的重要依据。连云港市在战略环评方面的率先实践为其他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一、战略环评: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战略环评是对某一区域的生态空间控制、区域环境承载力、污染总量和准入条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别于对某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决策链的前端实现早期介入,能够使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等理念变为实实在在的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绿色产业规划、流域与区域规划等。连云港市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厘清未来发展中战略定位和优化转型方向,推动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是高位着眼谋划全局。近年来,连云港市承接“一带一路”强支点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个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空前。但同时伴随环境容量有限、减排难度大、历史问题多等难题,环境质量改善压力不断加大。为此,连云港市以开展战略环评国家试点为契机,从战略决策源头规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港产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式等重大决策提供战略支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破除瓶颈平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连云港市总体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距离绿色发展模式相对较远,环境总量已趋于饱和,部分污染物排放权需通过排污权交易来获得,产业发展总量控制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连云港市通过扎实开展战略环评试点,重点解决区域主体功能区划、产业发展导向、海陆空间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三是解决问题改善生态。连云港市水系位于沂沭泗水系最下游,水量水质受上游影响明显,跨界河流主要受闸坝控制,城市水体治理难度较大;海域外海为旋转流,近岸为往复流,潮流运动受南黄海驻波系统的控制以及岸线的影响,连岛、埒子口等多处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50%。连云港市探索形成战略环评经验,有效从根上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三线一单”:确保战略环评成果转化的“紧箍咒”战略环评解决了战略性问题,为连云港的发展划定了框子、定下了规则。为此,连云港市创建了“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控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发布了“一张底图”(生态环境管理底图),出台了“四项制度”(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环境质量底线管控制度、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制度、负面清单管控制度),建立了“一个平台”(“三线一单”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区域战略环评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一是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对原有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进行优化调整,制定生态环境管理底图,在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修编过程中均以战略环评成果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岸线、基本控制单元管控图作为重要依据。石化基地、徐圩港区规划及规划环评在编制过程中吸纳战略环评成果,着眼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石化基地面积由原规划面积84平方千米压缩至62.34平方千米,炼油总规模由原规划万吨级削减至万吨级,降低对生态管控区的环境风险影响。徐圩港区规划取消了原规划中的部分岸线和内河转运区,增加了生态绿地。二是划出环境质量底线。连云港市按照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原则,制定并印发了《连云港市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分区域分阶段的环境质量底线目标,以及小流域和子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实行建设项目差异化的环境管控要求。同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水、气环境的相关规划和整治方案,切实保障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将战略环评确定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三是明确资源利用上线。连云港市按照资源利用上线“只能增值、不能贬值”总体原则,基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目标,加强化工、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资源消耗的管控,提出资源开发总量与强度“双控”要求,设立资源消耗的“天花板”。年、年水资源利用总量红线分别为29.43亿立方米、31.4亿立方米,能耗总量分别控制在万吨、万吨标准煤,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7.4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1.34万公顷。四是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台《基于空间控制单元的环境准入制度及负面清单管理办法》。以生态环境基本要素和乡镇街道为基础,将全市域划分为22类个环境控制单元,分别提出精细化的环境准入和管控要求,作为全市产业发展、项目准入、环境管理等的基础依据。同时,针对化工产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印发《连云港市化工产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控要求和负面清单》,对全市化工行业提出了总体控制要求,按照严于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新增污染物减量替代的原则,设置禁止类、限制类项目门槛。通过整治,实现化工园区提档升级,腾出区域环境容量,促进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产业向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生态领航:建设山海生态城市的“强引擎”战略环评从战略决策源头避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充分发挥了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和前置效应,为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绿色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连云港市根据区域港口、产业、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及规划,按照尊重现状、空间融合、集中集聚、分工有序、生态宜居的原则,形成中心城区“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为连云港市工业化、城镇化及大港口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一体”——以海州区、连云区为中心,加快推进赣榆副中心建设,构建连云港都市区,集全市行政、经济、教育、港口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主港功能定位,适时推动“退港还城”,布局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连云港高端商贸旅游“黄金海岸”。“北翼”——赣榆临港工业发展区。以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和柘汪临港产业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推动园区协同发展,重点发展钢铁、生物医药、生物化工、海洋食品加工等,赣榆深水港发展成为后方临港工业和腹地经济服务的综合性港区。“南翼”——徐圩临港工业发展区。以徐圩新区为主要载体,整合板桥板块,重点发展石化、油化、精细化工及装备制造等行业,徐圩新区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及下游配套产业,力争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二是科学监管的机制更加健全。连云港市将“三线一单”基本管控要求有效嵌入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智能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其预设的多种情景分析模型都已嵌入该系统并广泛应用,实现了对建设项目从企业申请、受理、审批、批复、公示、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等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同时,在审批会商环节提供生态保护空间管控、环境质量空间管控、人居安全空间管控、环境准入管控、总量指标管控、负面清单和优化行业布局等7个方面的智能审批支持,项目进行绿色发展水平评估和总量指标在线分配,提高了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效率。三是环境保护的成效更加明显。通过战略环评成果转化,制定《连云港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整治方案,加大水、大气综合整治力度,实现全市水、大气环境大幅度改善。年,连云港市空气优良天数天,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省“大气十条”终期目标。今年1月1日-9月22日,全市PM2.5浓度27.8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同比下降18.5%;空气优良率83.4%,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水体环境总体好转,曾是全省唯一劣Ⅴ类国控断面的西盐河盐河桥断面已达Ⅳ类标准,长期处于劣Ⅴ类的大浦河调尾断面年均值已达Ⅳ类标准;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5.5%,其中国考断面水质考核全省第一;入海河流优Ⅲ比例较年提高53.3%,地表水和入海河流考核断面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今年1-8月,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中(22个国考断面)29个断面平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22个国考断面中,14个断面平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提升,水质优良率达98.7%,消失多年的四鳃鲈鱼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伪虎鲸重现灌河口。

博世科转让浙江环科13%股权,转让后员工持股平台成第一大股东

四家A股上市公司环境咨询业务收对比

上海清宁环境最终成交价为万元

《环评观察》发布年度环境咨询公司百强榜

权威发布: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程序规定

年度上市公司环境咨询业务收入排行榜发布

南大环境成功过会,首家环境咨询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即将诞生

本公号举办的环评改革系列讨论会顺利召开

《环评观察》主办的环评行业发展在线研讨会顺利召开

十大最受业界赞赏环评公司投票结果公布

《环评观察》,让你更了解环境咨询行业!

投稿、交流加满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6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