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以部编本九年级下册三单元《词四首》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精练词作,再联读一首辛弃疾中年时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诵读促进学生理解的诵读课。
辛弃疾是南宋 的爱国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去世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之后计划全部落空。
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它改变了宋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的体式,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 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于是本词的感情就由豪壮转向了悲壮,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所以在诵读这首词时,重点要抓住“两处情感转折”,还有读出战场的“画面感”,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由豪壮转向悲壮的情感,体会词人于豪壮之下蕴含的收复山河的伟大理想和悲壮之下蕴含的壮志难酬与英雄迟暮的悲愤,还能感受众多战场的典故、意象所构成的宏大的画面,同时将诵读教学细化到重音、拖音、音调、停顿等,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第二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流下英雄热泪。
这首词被我定义为新的情境,因其情感表达与《破阵子》又有不同,《破阵子》是通过“梦回”怀念疆场,表达雄心壮志,《水龙吟》则有现实中的动作,直抒胸臆。所以我抓住的是《水龙吟》中的三处用典,我发现每一处用典,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上片末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词人思潮澎湃心情激愤。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但动作心情如此苦闷,却“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下片引用的两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还有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所以词人反用两个典故,表示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略带的讥讽就通过后两个典故的“休说”“怕应羞见”表现出来。
选择这两首词联读,是因为对崖山海战的无比愤慨,对南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缘于对辛弃疾无限的崇敬。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了“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应崇尚他的忧国忧民、浩然正气,还有不忘初心的信仰。其实,从古至今,像辛弃疾一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国家的人又何尝少呢?所以如果通过这一课,学生能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一些与国有关的抉择时,能不忘初心,我的目的大概就达到了。
教学创意
情境朗读、自主设计诵读方案
学习目标
1.读词,品壮词明手法,读出情感变化。
2.联读,写方案抓典故,了解稼轩情怀。
教学思路
大致分为两个活动:诵读、联读
预习要求
1.熟读词作,熟悉词作内容。
2.鼓励课前查阅资料,熟悉词作背景。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历史情境)
2.作者简介
辛弃疾(—),人称“词中之龙”,南宋 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最早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还自号稼轩。(简要介绍相关经历)
一、诵读
补充注释,同桌互译
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典故一:八百里典故二:五十弦典故三:的卢马
辛弃疾自云写《破阵子》是“赋壮词”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辛词之“壮”?
朗读提示:读好两处情感转折、读出画面感
怎样读出豪壮?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怎样读出悲壮?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语言艺术?
小结
二、联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
公元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却投闲置散,任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1.根据内容,自由诵读、同桌互读
2.请参考《破阵子》的朗诵符号,从“停顿(V)、重音(下划线)、拖音(⌒)、音调(↗情高扬↘情低沉)几方面给《水龙吟》设计朗诵方案,读出壮词之壮。
3.比较两首词
读辛弃疾的词,我们可以听到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的哭诉和表白。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两首词共读,分别读。
小结
——康巴什曹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