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话中秋,带你领略最正宗的中国

又是一年中秋到,晴朗的夜空中圆月如期而至;而这既是一年一度的邀请,也是绵延千年的诉说。

从“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的开阔境界,到“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的羁旅之思,再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旷达祝愿……中秋总是能启发人们对自然、故乡、家国的无限思绪。人们将一切美好的意象和祈盼赋予这一特殊的日子,守望团圆美满的时刻,追寻人生丰盈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年中秋节和教师节同时出现在9月10日这一天,据天文科普专家表示,这两个节日出现在同一天的“巧合”本世纪仅有三次,实属罕见。而更巧合的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涛创作的《中秋》一书,恰好也在中秋时节由领读文化推出与读者面世,使我们有机会借由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文字穿越古今,领略最正宗的中国中秋滋味。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还有哪些传说?

说起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嫦娥奔月;然而它却只是丰富的中秋节故事群中的一个,与其同为“群友”的还有吴刚伐桂、杨贵妃赏月、李白捞月等众多或神奇、或优美、或有趣的故事与传说,不过这其中咖位最大、也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

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中秋之夜唐玄宗因望月痴迷,便请天师作法,二人随即畅游月宫。而通晓音律的他更是默记了仙乐《紫云曲》的曲调,在返回人间后将其复刻下来,起名《霓裳羽衣曲》,并爱妃杨玉环亲自作舞表演,可谓是“顶配级”的节目。虽说此曲早已失传,然而今人仍能借由白居易笔下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窥见该乐曲的精妙。

而与月亮颇有“孽缘”的吴刚,想必大家绝不陌生。由于学习仙术犯了错,于是被贬砍伐“砍不倒”的桂花树,其遭遇堪比希腊神话中每天推巨石到山顶的西西弗斯。不过这个看似没什么背景的“倒霉孩子”,其实也大有来头,甚至还跟月饼的来历有关——

相传七仙女和董永的一个小儿子被留在了人间,不料中秋这天遭伙伴嘲笑“没有妈妈”,于是小儿子痛哭流涕,惊动了天神吴刚,后者为了让这对天各一方的母子相聚,便违规给小儿子穿上了登云鞋。虽说因其成人之美,七仙女不仅成功与儿子相聚,并发明出了月饼,但是玉帝却被气得“七窍生烟”,于是便有了“伐桂”的追责。

表面上看,这一传说实现了“天仙配”和“吴刚伐桂”的梦幻联动,实则与“因偷吃仙药被罚进广寒宫”的嫦娥同病相怜,只可惜后者在奔月前便有了丈夫后裔,不然按中国人的想法,怎么也得把他俩撮合成一对。

你所不知的捣药玉兔登月记

月亮上的常住居民除了嫦娥、吴刚和桂花树,剩下的便只有玉兔了。然而,这只人畜无害的兔子,原本是不属于月亮的。

说起月亮最早的原住民,熟悉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的读者,肯定会立即想到那只月亮上的蟾蜍。据作者所言,在中国古人观念中蟾蜍是一种长寿神物,同时也是一种生殖能力很强的母性动物神,因而将其视为“月精”也算合情合理。

而这只蟾蜍其实就是嫦娥的化身,“从先秦到汉代这段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月中蟾蜍与嫦娥可以说是互相变身的关系,月精既是蟾蜍,也是嫦娥,后来也说二者共存与月亮上”。只不过到了汉代以后,月精为蟾蜍的情节逐渐消失,嫦娥最终以人的形态而非蟾蜍的形态保留了下来。

相比之下,玉兔本是西王母身旁捣药的侍从,跟嫦娥毫无关联,它又是如何同蟾蜍掺和到一起去的呢?

对此,作者虽在书中没有说明,但众多存世的汉代画像石却给出的答案。关于西王母炼制丹药的场景,常见的一般有三种:其一是蟾蜍与玉兔一同捣药;其二是蟾蜍高抬双臂举起药臼,玉兔捣药;其三是玉兔在捣药,蟾蜍用脚将捣好的药在盘中搓成药丸。

简单来说,蟾蜍和玉兔原本都是西王母的做药的小工,若是将“嫦娥奔月变蟾”的解释引入进来,便会发现真相并非玉兔替代了蟾蜍,而是蟾蜍最终以嫦娥的形象示人,玉兔只不过是前往月宫投靠了旧友,并成了对方的宠物罢了。

只不过,表面上看玉兔借此逃脱了西王母的“魔掌”,改为依靠嫦娥这个霸道总裁;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它的野心绝非仅限于屈尊做一只宠物,父权文化“不习惯拜女神”的帮助下,玉兔不仅有了更加男性化的兔爷儿形象,更是妄图取得嫦娥月神的位置,可惜最终它仍因不及对方强大气场败下阵来,在继续捣药的同时,也成为了北京特色的节令吉祥物。

除了月饼,中秋还有哪些美食?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若问中秋吃什么,月饼当是不二选。

然而,随着商家对月饼的“过度开发”,加之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原本最能代表中秋节的美食也变得毁誉参半,短视频平台上各大博主的“月饼测评”更是成为了中秋必备节目。甚至连作者也不禁在书中呼吁那些制作月饼的商家,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那么除了吃月饼,中秋节真的没有其他食俗了吗?非也非也,实际上中秋节还有许多特色美食,虽然全国各地并不统一,但是这些食俗却能大大丰富我们中秋节的味蕾记忆。

譬如唐宋时期便已出现,由桂圆、莲子、藕粉制作的月羹,便是不错的选择,而基于桂花创作出来的系列美食——桂花鸭、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乃至桂花菜,也是作为首选。喜欢吃瓜果的,葡萄、石榴、枣、苹果、橘子、梨、西瓜、南瓜等众多美味供你挑选;喜欢吃肉的,水中鲈鱼、螃蟹、田螺不容错过,当然你也可以向台湾地区学习,在户外来一场集赏月、烤肉、饮酒、歌舞为一体的聚会,纵情尽兴,直到深夜,或许还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唐宋中秋赏月狂欢的趣味。

因而我们不应被月饼禁锢了自身对中秋美食的幻想,令人垂涎、惦念的中秋美食有很多,只要这个节日过得热闹起来,便可以吸收、发明更多吃法,成为舌尖上的独特记忆。

中秋赏月的“网红打卡地”汇总

当然除了吃吃喝喝,赏月乃至复古的拜月仪式,自然也能让这个日子变得别有一番情调和乐趣。

全民中秋赏月的风俗始于唐朝,最初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物风行在中秋月夜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后来这种风尚流传到了下层社会,于是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也成为了全社会的节日。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赏月这件事颇有研究,之所以定在八月十五绝非脑袋一热大腿一拍的结果。无论是气温,还是能见度,抑或是月相,这一天都是一年最佳的观测时间,并由众多诗文对这一观点加以佐证。而赏月的地点选择,自然也丝毫不能马虎,毕竟好月配好景,才能将这一夜的美发挥到淋漓尽致。

为了能让读者也像古人那般有别样的赏月感受,特在书中总结了两个版本的十大赏月圣地,并选取天南海北的八处地点详细说明如何赏月,可谓是将中秋赏月“网红打卡地”一网打尽,其中更是融入了大量民俗民风的讲解,让读者有幸跨越千年,与古人一同共享明月的乐趣。

若是想要复古,感受中秋独特拜月文化的读者,也能在书中找到完整的拜月仪式操作流程。从祭祀瓜、月饼的选择和造型,到仪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都给予了详细的说明。虽说当今社会已不再崇尚封建迷信,但是借由这种方式感受古代文化,同时将自己内心祝愿家庭团员的心情表达出来,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由领读文化出品的《中秋》一书虽说是继(《中秋》)后的第二版,另外作者还创作过一本名为《中秋节》()的类似作品,但是相比此前的两本书,本书不仅内容更加完整详实,同时在整体装帧和配图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书中借由55幅高清古画,再现了作者笔下悠久的中秋盛景,它们既是对书中内容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内容的拓展,更是一次美的享受,实现了文字与配图的相辅相成,也使本书成为了了解中秋文化、感受中秋魅力的不二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4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