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秋自肥,枫叶霜自冷。
——谢应芳《寄邾仲义二首·其二》
鲈鱼,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我国的鲈鱼品种以松江鲈为主,又名四腮鲈鱼,也称虎头鱼。其肉质洁白肥嫩,细刺少,味极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入药,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补品。《吴郡志》评:“鲈鱼,生松江,尤宜脍,清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
药用
鲈鱼,味甘、性平,入肝、脾、肾三经。益脾胃,补肝肾,化痰止咳。治水气,风痹,并能安胎。
《食经》:“主风痹瘀疰,面疱。补中,安五脏。可为臛脍。”臛,肉羹。脍,指细切的肉、鱼。
《嘉佑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
《本草经疏》:"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而积渐流于虚弱,脾弱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矣。"
古时候鲈鱼名菜
1.金齑玉脍
南北朝时期,有名的生鱼片菜肴。金齑是指切成细末的佐料和调味料。由葱、姜、盐、熟栗、橘皮、白梅、粳米七种食材组成,其中白梅为醋,达到去腥的效果。《齐民要术·八和齑》:“熟粟黄。谚曰:金齏玉脍。橘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
将新鲜的鲈鱼切片,然后直接蘸着金齑吃。《太平广记》载:“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下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
2.玲珑牡丹鮓
盛行于隋唐(另有起源于五代之说)的千古名菜。据说,“鮓”和“鲙”由大唐长安传入日本后,成为寿司和鱼生的起源。
“鮓”是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
《清异录》记载:“吴越有一种玲珑牡丹鲊,以鱼、叶汁成牡丹状,既熟,出盘中,微红如初开牡丹。”
《齐民要术》记载鱼鮓详细做法:“取新鲤鱼,去鳞讫,则脔。脔形长二寸,广一寸,厚五分,皆使脔别有皮。手掷著盆水中,浸洗去血。脔讫,漉出,更于清水中净洗。漉著盘中,以白盐散之。盛著笼中,平板石上迮去水。水尽,炙一片,尝咸淡。炊粳米饭为糁,并茱萸、橘皮、好酒,于盆中合和之。布鱼于瓮子中,一行鱼,一行糁,以满为限。腹腴居上。鱼上多与糁。以竹箬交横帖上。削竹插瓮子口内,交横络之。著屋中。赤浆出,倾却。白浆出,味酸,便熟。食时手擘,刀切则腥。”
现代经典名菜
清蒸鲈鱼
先将鲈鱼处理干净,加入盐、料酒、胡椒粉和葱姜腌制一下,然后放入烧开的蒸锅中大火蒸上8分钟。取出后倒掉汤汁挑去葱姜丝,再重新撒上葱姜丝,淋上热油和蒸鱼豉油即可。
清蒸可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恰到火候则鱼肉鲜美又嫩滑,口味咸鲜不油腻。
禁忌
有皮肤病疮肿者忌食。
忌与牛羊油、奶酷和中药荆芥同食。
典故:莼鲈之思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菰菜,即茭白。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齐民要术》称:“芽羹之菜,莼为第一”。莼菜不仅是珍贵的食材,还具有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痢疾、黄疽、水肿、小便不利、热毒痈肿,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西晋时,张翰在京城洛阳当官,看到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鲈鱼,竞弃官而归。后人就将怀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