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外的,又一个大IP扑街了……而且扑的速度有点快。
从大年初四开播至今,《舌尖3》的豆瓣评分呈跳水式下滑之势。如果把5集评分连成一条曲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中国股市K线图。
照这趋势跌下去,《舌尖3》拿下豆瓣史上 分纪录片,还真别说,也不是不可能。
好在昨晚播到第5集后,总算是有了点长进。终于在讲……美……食……了!
是的,一部8集的美食纪录片,到第5集了才开始谈美食。其铺垫之长,堪比一部爱情动作片,一直在准备前戏……
遥想当年《舌尖1》播出时,很多人是拿着小本本,边流口水边记下做菜方法。现在看《舌尖3》,大家也是拿着小本本,边破口大骂边记下几分几秒有个槽点。
只是略让人不爽的是,两大播《舌尖3》的视频网站居然都“默契”地关掉了弹幕模式,没法目睹满屏弹幕吐槽的壮观景象,实在是一大遗憾!
好了,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舌尖3》是如何把一个好好的IP整段弄垮掉的。
(前方高能预警!鉴于本片槽点太多,无法一一呈现,大家可备上速效救心丸,自行观看《舌尖3》!)
一、我要看美食你跟我谈哲学
《舌尖3》的简介是这样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
WTF?!
对于饱受“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这一人类 哲学难题困扰的我来说,我只想好好欣赏下美食流几滴口水啊,谁要听你讲“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
然而《舌尖3》团队还真是敬业,始终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处处透露着一股东方哲学(玄学)。
比如第3集主题叫“古今各地宴席大荟萃”,然后片子花了10来分钟讲一位叫张修林的老武术家,如何收徒以发扬传统武术以及他的徒弟们是如何崇拜他的……
至于美食,一闪而过,加起来不过1分钟。导演你是在考验观众眼力么?
第4集中,有“刀工王”美誉的朱杰,斩获国际国内大奖无数, “归隐”浙江深山老家,终于参悟出了一大人生哲理:
啊,多么痛的领悟!
不过中国哲学之博大精深,没有“国际化”的外衣加持,总还是少那么点说服力。
于是节目组安排了一位老外,聆听中国厨师充满哲理的教诲:
当然了,深谙“天人合一东方哲学”的《舌尖3》团队,必然不会满足于这类浅尝辄止的哲理, 肯定要有质的升华,于是借一位川菜大师之口说出了这句集人类哲理精华于一身的话:
爱,就是 的调味!
嗯,下一步可以用爱发电了……
二、我要看美食你问我咋不哭
比起9.3分的《舌尖1》,8.4分的《舌尖2》最被诟病的是煽情太多、美食太少。
没想到《舌尖3》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煽情路数上一条道走到黑,其团队成员不但哲学造诣深厚,还极有可能曾深耕CCTV多个栏目,比如《感动中国》……
这一表现在第5集中尤为突出,简直是舌尖上的比惨大会!
这一集由4个小故事组成。第2小故事的主题叫“筋”,讲的是摔面师傅孙竹青,为了两个女儿的学业,携全家从烟台赴青岛开面馆的故事。
感谢《舌尖3》团队,向我们科普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事实:
原来同为山东沿海城市,烟台和青岛的基础教育差距如此之大!
不过遵循师傅“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碗有良心的面”的孙竹青,面馆生意一直不太好,这让他很不服气:
顾客:都怪我,怪我吃惯了重口味食物,怪我没有被你的故事感动!
第4个故事更可怕,每个画面都充斥着“谁能比我惨”的明示:
我先哭会
我病房躺会
……
但就算生活再苦,我永远积极乐观:
而且我是 美食博主,我有很多粉丝,做好饭拍个照就可以吃了:
《舌尖3》团队:我们的“知音体”故事都已经这么煽情了,你们还不哭?!
然而看到 ,我咋觉得每天叫外卖的我比他们惨多了呢?!
故事1中的酒店继承哥,高级工程师,德国留学并工作,回苏州继承老爹的酒楼。
惨吗?
故事2中的摔面店小哥,在青岛买了套二手房,据说房价已经2万多一平米了。
惨吗?
故事4中的美食博主扣扣,天津至少平米的房子,每年去海外旅游个20天。
惨吗?
难怪有网友说,“看了这集,我对美食没有了食欲,却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三、我要看美食你教我伪科学
谈哲学、搞煽情也就罢了,屡出常识性错误、频频进行伪科普,你让我怎么忍?!
重灾区第4集“舌尖上的中药”篇中,刷新了我对很多中国食物的认知。
比如, 瓜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哼,以后给暗恋的女生送 瓜,要再被骂臭流氓的话,我就把这集舌尖播给她看!
比如芋头能健脾补虚、散结解 ,酒槽能活血止痛、温中散寒。这些我都忍了,但你们把酒槽芋头面拍成这样……
起码的审美尊重呢?!
看完这张图还有勇气去吃一碗酒槽芋头面的朋友,我敬你是条汉子,送你两支中药做的口红!
等等,中药还有这种功效,做成口红?!
嗯,中药还能改变一个爱化浓妆的归国女留学生的观念和生活呢。
好吧,真用中药也就算了,怎么还被网友扒出口红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
另外,你说萝卜能治百病,怎么又被打脸了?!
本来嘛,关于中药的一些讨论还没有定论,但本集如此不顾事实地盲目推崇中医,连营养师都看不下去了:
至于其它硬伤,比如把有 植物当餐桌插花、说含肾 的鱼腥草“补养身心”、原产国外的大口黑鲈被当成已经极为罕见的四腮鲈鱼/松江鲈……
实在懒得一一列出了。
讲真,如果再吐槽下去,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不过《舌尖3》播出至今,成为各路专家的挑错大会,给大家科普了医药、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面的知识,也算是一大贡献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舌尖3》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美食居然成了最不重要的陪衬。
如果说《舌尖1》是“我们除了美食什么都没有”,《舌尖2》是“我们不但有美食还有爱”,到《舌尖3》已经发展成了,“我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美食”。
所以,《舌尖3》到底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接替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的刘鸿彦接受采访时说这么一段话:
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个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我承认,美食背后永远是人,情怀能为美食增色,正如我始终认为,和谁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一样。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难道不应该先把美食拍好,再去呈现所谓“背后附着的东西”么?可如今呈现的效果呢,拍的还不如视频网站开头的必胜客广告好看啊!
写了这么多,我又回过头看了下《舌尖3》第1集,忽然“惊喜”地发现,原来导演在一开始就悄悄点出了本季的主题!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