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射洪市大力推广智慧农业,以科技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在射洪市香山镇苏家堰村,智慧农业就被运用到了高品质水产养殖上。
鱼儿住进工厂
1个缸能抵2亩鱼塘
住温室大棚,不受季节与气候影响;生活在循环水里,生态环保,绿色无污染;水温提前晾晒到既定标准,水质时刻把关,饵料准点投喂,温湿度随时掌控……4月16日上午,记者在苏家堰村核心养殖区看到,20个圆形缸体整齐排列,布满整个厂房,缸内的鱼儿奋力甩动尾鳍,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
“每个缸体直径近10米,深3米。”四川川堰农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杨学告诉记者,该养殖区采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每立方米养殖水体可容纳35公斤鲈鱼,每个养殖缸体的出产量可达到1万斤。
“我们这里有20个缸,每一批次产出20万斤鱼,主要养殖鲈鱼和鳜鱼。”杨学说,按照传统鱼塘养殖模式,占地1亩的鱼塘每批次鲈鱼产量为到斤,如今采用工厂化养殖模式,1个缸体的鲈鱼产量便抵得上2亩鱼塘,产值效益十分明显。
生产全自动
1人可养出20万斤鱼
记者注意到,在每个缸体中,都插着一根白色管道,这便是排污管道。在气压影响和水流注入下,缸内水体始终保持旋转状态,在向心力作用下,鱼儿产生的粪污被自动聚集到缸体中央,再顺着管道排出。
“这些污水经过三池两坝处理降解,再通过引水沟流向水稻种植区,能够满足到亩稻田的有机灌溉。”杨学介绍,通过自动排污和稻田消纳,不仅极大减少了缸体清污所需要的人工,也使整个养殖过程零排放。
在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内,还有诸多智慧农业带来的黑科技。在厂房大门处,一个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着整个厂区顶棚。“可以智能化开合,满足鱼类生长的光照需求;覆盖整个厂房的起吊设备,实现了鱼儿成熟收货时一人一键式捕捞。还可以通过自动化投喂系统,电脑控制每天的投喂饲料数量、投料时间和投料速度。整个过程全自动化,1个人养出20多万斤鱼没有任何问题。”杨学说。
抗风险能力强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池塘水产养殖模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有效节约了土地、水源和成本,弥补了短板。同时,这种养殖方式不受天气自然因素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对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加大投入,重点对工厂化种苗车间、成品鱼养殖、销售等环节加大投入。”四川川堰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强表示,他们还将带动更多养殖户、返乡创业人员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和工厂化养殖,为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收提供更多渠道。
据了解,依托桃花河流域独特的资源禀赋,近年来,射洪市香山镇依据“联村推进、抱团发展”整体思路,以苏家堰村为基点,辐射带动沿河乌盆寨村、桃花河村、李家坝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余亩,年产优质水产余吨,绿色无公害水稻余亩。
遂宁传媒集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