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亩地年产值可达200万元这个鲈鱼工厂

一立方米的水体,可以养殖多少条鲈鱼?在传统露天鱼塘养殖模式中,这个答案是10余尾。而在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当地养殖户通过引进全国领先的高密度生态循环技术,并因地制宜进行改良,使每立方米水体养殖鲈鱼可以达到尾,是传统养殖模式的10倍以上,这一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又能创造什么样的收益?记者走进现场一探究竟。

9月12日早上八点半,烈日当空,记者走进位于长乐镇三板桥村的鲈鱼养殖基地。露天的鱼塘消失不见,眼前是占地约1亩的“鲈鱼工厂”养殖大棚。走进大棚,8个直径8米、深度2.2米的陆基高位池整齐排列,每个池子里上万只鲈鱼正在欢快地畅游。渔民们站在池边,撒网、拉网,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鲈鱼按个头分别称重、装车,现场一时水花四溅,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

“这段时间是鲈鱼市场价格的高位期,他们家的鲈鱼个头均匀、活性高。从8月中旬以来,我们每天在这里收到斤鲈鱼,运输到成渝地区销售,市场反响很不错。”现场的水产收购商弋洪武说。

这样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如何确保鲈鱼存活率高、活性强?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每个陆基高位池内部安装着新型供氧设备,池水中形成了漩涡式水流,鲈鱼顺水游动、运动增肥。伸手一摸,池子里的水温带来阵阵清凉,23到29摄氏度正是鲈鱼生产的最佳温度。

“鱼好不好,水是关键。”该养殖基地的法定代表人李东说,为了给鲈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他们投资万元引入工厂化内循环高密度养殖系统,为每一个陆基高位池配备一个养殖单元、一个水处理单元。养殖单元通过智能系统,控制水体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温度,水处理单元则负责对养殖水体进行过滤、分离、再利用,使尾水不外排。鲈鱼养殖也从此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变得像工厂生产一样集约高效、智能可控。

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今年,该养殖场总共养殖鲈鱼10万斤,精心培育出的鲈鱼是市场最受欢迎的“均重一斤”个头,成活率高达95%,产量、收益呈现喜人态势。

“我们精心挑选高温季节错峰上市,市场批发价大约在每斤20元左右,预计今年10万斤鲈鱼可以创造产值万元以上。”董事吴沅骏说。

接下来,该养殖基地还计划开辟一条产品包装线,面向南充地区推出生态鲈鱼纯氧包装,开发“生鲜鲈鱼24小时快递上门”服务,进一步拓宽鲈鱼销售市场,把“鲈鱼工厂”做得更大。

全媒体记者刘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0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