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回归乡村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在番禺乡村,世代躬耕的当地人近年迎来一批批“新农人”。他们中,有用艺术点亮乡村的高校教师,有投身农业的香港青年,有从事工厂化养殖的“海归”,有发挥专长服务乡村的驻村干部……回归乡村的青年,给乡村带来新气象,也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陈婧:用艺术点亮乡村
走进大岭村山川方物工作室,桌上陈列着以大岭村古建筑和文化符号为原型创作的帆布袋、扇子、杯垫等文创产品,墙上挂着各式蓝染制品,满满的艺术氛围感。
以大岭村古建筑和文化符号为原型创作的文创产品
陈婧是山川方物工作室的创办人,该工作室是一家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意服务工作室,工作室的团队成员主要由高校老师带领学生以及乡村手艺人团队组成。
年,山川方物工作室进驻大岭村。“大岭村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这里的历史底蕴和古建筑群都非常吸引我,而且这里有很多艺术家进驻,像核雕、陶瓷、茶道、绘画等,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都非常浓厚。”陈婧说,这些都是吸引她进驻大岭村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山川方物工作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工作室进驻大岭村,可以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了解村民的诉求,更有利于我们进行乡村的实地考察和开展设计服务工作。”
山川方物工作室进驻大岭村后在乡村美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开办乡村非遗课堂,开设了蓝染、刺绣、插花、陶艺等手工艺课程,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学习体验,让更多城市中的人走进大岭村,了解大岭村。”陈婧说,工作室还举办了首届大岭村音乐节,村民们一家大小齐出动欣赏音乐,非常热闹,“音乐节既让孩子们获得音乐启蒙和音乐美育,也给村民们种下了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
陈婧展示非遗蓝染工艺
作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老师,陈婧推动所就职学院与大岭村签订了“校村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大岭村“非遗传承创新基地”“影视新媒体传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合作以来,我们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用大岭村的古建筑和文化符号,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岭村IP形象文创产品;同时,学院的师生团队还为大岭村进行了度的VR全景拍摄,跟踪拍摄大岭村的扒龙舟习俗,免费共享给市民,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岭村的风景,对大岭村进行了很好的传播和推广。”陈婧说道。
“陈婧不仅给大岭村带来美的熏陶,让大岭村更有文化的魅力,还积极帮助村民解决建房难题。”区委派驻大岭村第一书记刘思敏说,大岭村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房屋重建需要与村内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相符。陈婧帮忙联系学院古建筑专业的师生,深入调查研究,设计了十几套古村改建民居方案,“这些设计既美观又符合村民的需求,帮了村民的大忙。”
张君浩:用互联网思维卖水果
从珠江新城的写字楼到海鸥岛的农场,从白领到新农人,香港青年张君浩对农业有了更多的认知,也越来越青睐农业这一行。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投身到农业中,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投身农业,对张君浩而言纯属意外。同在珠江新城上班的同事回家接替父亲打理波波农场,盛邀张君浩一道。“刚开始我并没有同意,后来到农场参观,觉得挺不错的,就加入其中。”张君浩说,在父辈心目中,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明白像他这样从未接触过农业的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农业,因此父母并不支持他。
年轻人接管波波农场后,原有的农场摇身一变成为了广州市波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种植糖度更高、规格更大、鲜度更好的波姬红无花果,并带动周边农户跟他们一起种植。原本对种植一窍不通的张君浩如今说起无花果的种植技术也是头头是道,最近农场在试种蓝莓,试种成功后将大面积种植并向周边农户推广。
张君浩展示波波农场种植的波姬红无花果
引进附加值高的农业新品种是年轻人进入农业带来的变化之一,更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以往我们的水果更多是游客采摘和在路边、农贸市场销售。”张君浩说,疫情对水果的销售影响很大,这几年波波农业大力打造“线上平台+线下商场”的销售模式,如今,线上他们的水果在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平台上线,线下他们的水果在盒马生鲜以及一些高档酒楼销售,最近公司新开了一家水果店,逐渐向自家电商跟线下门店的模式转变。
在石楼镇赤山村一间不起眼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碌地给分拣、打包水果,这里就是波波农业的分拣打包中心。“番石榴按大小分级打包,香蕉每份的重量一致,龙眼、黄皮剪枝再打包。”据张君浩介绍,水果根据不同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拣打包,再送货上门,能确保当天新鲜采摘的水果当天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既能吃到自然熟的水果,农户也能卖个好价钱增收。”
波波农业分拣打包中心
随着销售渠道的扩大,农场自种水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波波农业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周边甚至珠三角的农户加入其中,把他们优质的水果通过波波农业销售。年,该合作社的收入达万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郑毅:探寻解码城中村社会治理难题密钥
一年前,郑毅还是广州市水务局的一名干部,对农村工作知之甚少;一年后,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党建工作有了自己的见解。一年的驻村经历,郑毅成长迅速,也给村庄带来了新气象。
年8月,郑毅被广州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番禺区石楼镇赤山东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的“90后”,到岗后一度感到迷茫,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是基层做好一切工作的制胜法宝,郑毅脱下“皮鞋”换上“运动鞋”走村串巷倾听群众心声,渐渐地摸清了村情民情,提升了自身基层治理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
郑毅(左一)走村串巷倾听群众心声
驻村以来,郑毅与村委班子成员以“摸底数、强组织、保安全”为着力点,极力探寻解码城中村社会治理难题的密钥,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城中村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健全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在赤山东村原党总支基础上,在4个网格单元支部框架下新设8个网格党小组,选取8名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优、协调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党小组长,及时传达党组织最新会议精神,累计收集辖区群众反馈的急难愁盼问题共6宗,协调解决问题4宗。
完善城中村治理基础数据,积极开展“六个一”“六必治”等专项工作,同时结合石楼镇“六底”等创新做法,不断丰富赤山东村的管理要素。整治城中村治理安全隐患,将“旧村委会”楼房进行修缮,用作村综治中心,新建管人、管车的识别监控系统,实现重点部位全覆盖;在村口、路口、巷口等重点场所加装62支视频监控摄像头,升级4支高清人脸识别摄像头,配强技防力量,确保城中村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提升城中村党群服务阵地,成功申报市级美丽乡村创建村,获得专项补助资金万元,顺利完成赤山东公园改造工程、乐隐戴公祠修缮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补齐村内公共配套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同时联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单位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护具申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改造后的赤山东村公园增设了运动设施
“今年,赤山东党总支结合村发展实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收集并研究提出5件村民群众呼声最高的民生实事。”郑毅说这5件民生实事分别是增加村内停车位、打造文化宣传教育主题公园、谋划旧村改造、修缮祠堂、完成两个旧厂房升级改造,“赤山东党总支将抓落抓细各项工作,力争年内落实完成这5件民生实事。”
郑毅(右一)指导村干部工作
今年8月,郑毅将结束驻村工作,返回原工作岗位。赤山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戴杰涛说:“这一年郑毅在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党建引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村民做了好多实事,特别是发挥所长链接资源,妥善解决了村水浸黑点问题。农村非常需要像郑毅这样的有知识有能力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到乡村振兴中。”
谭添羿:金融学海归搞起工厂化养殖
谭添羿是一名澳洲海归,读金融的他回国后本有很多的选择,却因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选择从事养殖。他在海鸥岛创办了广州阿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起了工厂化养殖。
阿村农业工厂化养殖车间
“在澳洲留学期间我读的是金融,父亲在当地投资了一个已运作20多年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一直想引入国内。”阿村农业总经理谭添羿谈起公司成立的初衷。年金融学毕业的谭添羿,在和父亲商量过后决定把这套工厂化模式和技术带回国,一是看好水产养殖的前景,二是怀着一种把先进技术带回家乡的情怀。
在阿村农业养殖工厂,记者见到工厂里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蓝色大桶,河涌里的水经过处理后注入养殖池,养殖废水排到过滤池,净化达到自来水的程度再流入养殖池,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循环。“这套养殖系统废水排量很少,可以高密度养殖和反季养殖,而且品质可控。”据谭添羿介绍,养殖基地共有2个车间平方米,32口工厂化养殖池,一个池年产量10吨,32个池一年产量吨。
工厂化养殖车间
水产养殖风险高、挑战大,特别是对于谭添羿这样的新手而言。最开始阿村农业定位是养殖澳洲小龙虾,后因疫情无法拿到小龙虾苗改养南美白对虾。养殖对虾的时候国内团队没有经验加上技术团队在国外,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大到选择虾苗、饲料,小到一个水泵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虾大规模死亡。”谭添羿说,在摸索了一年都没有稳定规模的产出后,公司决定养殖加州鲈鱼试试,目前首批养殖鲈鱼即将出池。
谭添羿检测水质
“进入到养殖这个行业才知道掌握技术是多么的关键。”这几年,谭添羿和他的团队在摸索中钻研技术、积累经验,“今年会先把鲈鱼养好,未来会丰富养殖的品种,如笋壳鱼、鳜鱼和小龙虾等。当工厂化养殖的模式探索好以后,也会把这套技术推广出去。”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陈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