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诗留下一个表达思乡之情的典故,千古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学史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很多伟大的诗人在诗词中都使用过。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中的“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寄赠致仕沈彬郎中》),杜甫的“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马》),白居易的“犹有鲈鱼莼菜兴,来出或拟往江东”(《偶吟》),苏轼的“得句会应缘竹鹤,思归宁复为莼鲈”(《送吕昌期知嘉州》),陆游的“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这些诗句中提到的鲈鱼、莼羹、莼鲈、莼菜,都和一个典故有关,这个典故就是“莼羹鲈脍”。秋风起兮木叶飞这个典故的起源与魏晋时期的张翰有关。张翰,字季鹰,西晋著名文学家,吴江莘塔人氏。他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俨死后不久,东吴就被西晋所灭,作为亡国之人的张翰虽然有才华,善于写文章,但是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不愿意受礼法约束。他本无意于功名,但为时势所逼不得已到洛阳做了几年官,自然觉得很不适应。其时“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本传)并即兴吟成《思吴江歌》一诗。吴江水兮鲈正肥思吴江歌魏晋: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首诗大意是: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离家千里想回又不能回,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三千里兮家未归“秋风起兮木叶飞”,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悲秋思乡的传统,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吴江水兮鲈正肥”第二句就自然顺承而下,思念家乡,在这个季节,最思念的是什么?鲈鱼,是吴江的特产,秋天,又是鲈鱼最肥美的季节。所以,诗人思念家乡,首先想到的是鲈鱼。“鲈正肥”着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一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恨难禁兮仰天悲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三千里”极言距离之遥远,虽说这里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更能体现出离家时间之久,思念家乡感情之强烈。诗人思归不得,所以才“恨”,这种恨想压也压不住,于是仰天悲叹。这里通过他离家时间之久,距离家乡之遥远,仰天长叹的表现,把他的思归之情表现得异常强烈。当然,张翰的思归既有他放达情性的一面,其实更有惧祸避乱的一面。当时他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已经多年了,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莼羹鲈脍在这个秋风到来的季节,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于是,他毅然决然到齐王那里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就在他辞官回乡不久,齐王司马炯谋反被杀,他手下的人纷纷受到牵连,有好些人还丢掉了性命。只有张季鹰幸免遇难,人们都称赞他有先见之明。后来宋初王贽过吴江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吴中纪闻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水阔烟深恨有余不管他辞官的目的如何,人们更看重的还是他敝屣功名的行为。后来,“秋风鲈脍”成了厌弃仕途、向往家园、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代名词。由这首诗不但留下了“莼羹鲈脍”的典故,而且张翰也像陶渊明一样,成为了不慕虚名、远离官场、洁身自好、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代表,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苏轼有诗赞美他: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季鹰真得水中仙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典故和张翰的故事不但广为后世文人所知,而且围绕“莼羹鲈脍”,古人又创造出“鲈莼”“莼脍”“忆鲈鱼”“忆鲈“思鲈”“秋风鲈脍”“鲈肥莼美“张翰鲈”“张翰脍”“张翰思归”“秋风思归”“江东脍”“莼鲈秋风”等专用词汇来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今天,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知道这个典故,看到了这个典故,就会想到佳肴之美,生发出思乡之情。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6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