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河云间第四回

枕河云间----自传体小说

第四回

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童叟畅享珍馐美味

文/白米图/朱红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各位看官,这松江城自古乃鱼米之乡,置县设府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之久。当地水系发达,河渠成网,又处黄歇浦上游,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故而物产丰饶,百姓丰衣足食,民风淳朴。话说这天下 内河鱼四鳃鲈鱼就出在松江城西秀野桥下河中,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隔空钓鲈,终被曹操推斩。

之后西晋时代,江东名流张翰(字季鹰)与云间陆机陆云兄弟在洛阳同朝为官。是年秋风乍起,张季鹰因难忍思念家乡莼羹鲈脍之情,竟挂印辞官直奔三千里外之家乡,从此隐居吴地,也因此而免遭以后的八王之乱中二陆惨死之祸,却留下了莼鲈之思千古成话。

现代考古已证实,松江地区种植水稻已有六千年以上历史了。先民们一代一代辛勤劳作,产出了誉满天下的精品良种粳稻。看官有所不知,建国初期五十年代,松江出了位种田能手,他就是全国劳模本地老农陈永康。他精心培育出了名稻老来青。每年霜降,农家揮镰割稻,城里人家和城外农户一样,以 茬新米煮饭,市河两岸黄昏时分,炊烟袅袅,雾霭裹着饭香飘在十里城空。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手捧一大碗猪油拌饭,敞开肚子吃得津津有味,也是时令一大景观。陈老汉因此而去了省城任南京农学院院长,终老任上。其名声不在当今袁隆平之下。

目下正是春分时节,吹面不寒杨柳风,春日融融身上暖。这天下午放学早,小弟和小毛、金根一起穿过对街金家弄深巷,到得一片硕大野树林。三人爬上桑树釆起桑叶,又躺在树干上摘桑葚吃,味自甘甜。下了树又就地摘野草莓、拔茅针、挖芦根,又是另一番滋味。小毛还从口袋里掏出一样美味,叫人至今不忘。

那叫笋脯豆,其实也是家常闲食一种,家家都有的不稀罕,但却是小毛姆妈的手艺一绝。笋是新鲜春笋,豆是新黄豆。把笋剖了淖水,黄豆浸后洗净,然后一起下锅慢煮,待不硬不烂时取出放在竹笾铺开慢慢自然晾干。而制作奥秘全在加料中,佐料也就酱油和白糖。小毛妈做的笋脯豆味堪一绝,秘密正在于酱油,原来小毛爸在上海大酱园作坊做工,带回的酱醋佐料非一般市面出售品所能及。这笋脯豆又不能暴晒淋雨,需耐心服侍。小毛妈正有此闲情,故而食物美味寄情其中。

采好桑叶回家,金根又去挖子弹壳了,我和小毛跟着他哥哥等几个稍大孩子,又出城去农家稻田。大孩子们在沟渠里摸小鱼、钓黄鳝,小孩子就在稻田里捡田螺。黄昏时分,田螺纷纷露出水面,小孩子是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沒多久功夫,一伙人满载而归,咋咋呼呼向家长交代了战利品。话说这金根长小弟两岁,家贫苦懂事早,其父亲和大哥也在上海工厂做工,家里还有老母和弟弟。金根很早就发现家附近原来城墙断垣上有密密麻麻的子弹洞,伸手一抠竟摸得锃亮的子弹壳。发现了这个秘密后,金根常常放学后去挖弹壳了,回家捣出残药便在煤炉上烊化成块铜,过后可作废铜卖了换钱,补贴家用,鬼得很,小弟也真佩服。

炎炎夏日,是小弟母亲大显身手的好时光。一个长夏三样食物过日子,炸泥鳅、熏馬鲛、莴苣干。鲜莴苣成捆成梱买来,去叶剝皮盐渍,过夜去水份后用线串起,搭挂给家门口两棵梧桐树间的长绳上曝晒,看它身子一天天变瘦变小, 成了崩崩脆,装入大口瓶中。泥鳅是最廉之物,一般人还不食,嫌杀洗麻烦。母亲不嫌烦,就着灶肚稻草灰将泥鳅呛入其中,干净利落处理了,倒入油锅,炸得老些捞起,再在糖酱味精香料佐料中滚过,就算好了,也是要装瓶的。馬鲛鱼也是如此操作。三样食物又鲜又咸,松江人爱吃淘茶饭,那是真正用红茶泡了淘入炒干了的白饭。夏日主食伴你安然消暑。每天午后上学前,母亲必给小弟一二分钱,嘱一分买黄连,一分买甘草,这都是祛火清毒之物,既是食物又是药物,保得小孩子不生疮生疖。

俗话说,春种夏长。夏日到初秋,万物生长繁衍快速,瓜果蔬菜样样不缺。婆婆在屋旁开荒所种植的瓜菜收都来不及。到了深秋老来青上市,吃过新米饭便是农闲了。农夫挑着小担进城,有卖糖芋艿的,有卖油豆腐粉丝汤的。糖芋是三分钱一小碗,五分一大碗。红梗芋艿自家种的,又香又糯。油豆腐粉丝汤是一角一大碗,若再加些牛肉是一角五分,滚烫的很鲜,牛也是农家自宰的。城里人喜欢隔三差五来一碗,算是下午点心。

这天母亲忙了一天家务还未准备晚饭小菜,便给小弟一角钱嘱到城外东街小酒馆买一碗猪大肠粉丝汤来。那酒馆像课文孔乙己中的绍兴酒店,曲尺高柜,老板端坐内侧。酒客有站着沽酒空饮的,多数是短打苦力;有的在店堂围坐,点些回香豆、猪头肉,再来些炒菜,那是朋友小酌。像小弟这样外卖小生意,老板也不怠慢的,收了钱嘱伙计舀汤装碗端出,老板亲自撒上一撮蒜叶,说声当心烫了拿好。小弟小心翼翼端回家交给母亲,母亲复又下锅加些粉丝,就是母子俩一餐菜肴了。说也奇怪,小弟自幼不喜猪肉,单单钟情大肠和蹄髈精肉,以为是肥而不腻,很对胃口。

话说到此,不得不提松江城独有的一道美食——织豆。这织豆需用新鲜大毛豆作食材,深秋城里人按习俗也是清旱成捆买带箕毛豆,下午就在箕上剥豆,晚饭后在煤炉余火上架起铁筛子,倒入豆子,不停地用筷子翻动,听着滋滋声响,看着毛豆水份慢慢渗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网名白米,七序翁,上海松江人。在市区生活已一甲子,工作四十年。赋闲在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6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