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陕西名校4月诗歌鉴赏题汇编

芦苇语文读书VOL?资源全部免费分享分享资源我们是认真的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字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年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注∶①词作于乾道八年(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怀满楼,取怀满洛之意,后终回故乡满山。④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楚尾吴头。⑤《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中的行人众多、高楼奇异雄伟等景象,有百姓安居乐业、诗人政绩卓著之意。B.上片后三句写诗人远眺之景,神州东南和西北都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C.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D.下片借华胥梦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滁州百姓延续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16.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有起伏跌宕的神韵,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15.(3分)B(B“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错;“西北神州”应表现的是词人面对沦陷的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16.(6分)开篇抒发欣慰之情,词人因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而感到欣慰之情;中间转为抒发悲痛忧伤之情,因想到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而悲痛忧伤; 抒发喜悦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江苏省决胜新高考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四次大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送张五归山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諲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16.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没有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16.(6分)①朋友一个个离去,满怀离别的伤感;②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③自己却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的痛苦;④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届新高考基地学校第四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范成大万里汉家使①,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④。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①南宋乾道六年,词人奉命出使金国,②双节:使节仪仗。③禹:夏禹,相传治理黄河有功。④黄流:洪水。⑤天书:国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简单交代了词人出使金国的时间和大致行踪,为抒写苦痛之情不断蓄势。B.词人看到旧京洪水泛滥,期待出现大禹这样有能力的人加以治理,拯救百姓。C.重阳佳节,畅饮赏菊。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绽放使自己忘却年老的忧愁。D.本词写北国秋日风光,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辛弃疾相近。16.“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5.(3分)B(“中夜呼禹济黄流”指词人渴望能有大禹一样的英雄在这如洪水泛滥的形势中拯救时难。)16.(6分)①表达词人虽身处险境,仍旧心系故国山河的爱国之情;②表达词人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的决心:3表现词人不畏强敌、为国献身的豪迈气概。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15.A(“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16.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诗人欣喜不己。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三校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模拟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王安石省①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诗②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③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杜郎诗:指杜牧登临、游览斋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③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斋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斋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并体现了诗人欣赏到斋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深沉,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16.诗歌 两句如何巧妙地赞扬这副画作,请简要说明。(6分)15.(3分)D(D.“王安石的诗……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分析错误。本诗前两联写“六幅生绡”“坐上开”,“指点”“登临”等词句,生动地写出了画作中斋山美景;后两联“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是对吴仲庶画作的赞美,没有体现出说理。)16.(6分)①比喻。将画作中描绘的江中卷起的浪花比作“春雪”,形象地描绘出浪花翻腾的场景,使得画面内容更有动态美。②用典。借用杜牧登齐山赋诗的典故,写看到这幅图画仿佛就见到了杜牧的诗歌境界,就如同杜牧一般亲自登山游览,置身景中,写出画技之高超,画作之精妙。③类比,联想。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超越时空限制,诗画并举,表明两者具有同样的艺术价值。( 两句中“更想杜郎诗在眼”句,“想”字,结合注释“杜郎诗”,可见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由杜牧登齐山赋诗这个故事,写这幅图画仿佛就如杜牧一般亲自登山游览,置身景中,可见是运用了用典手法。由“一江春雪下离堆”,“春雪”指江水激起的浪花一片雪白,以“春雪”比喻“浪花”,可见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点2分,结合手法,写出效果即可。)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润州送人往长洲①陆龟蒙秋来频上向吴亭②,每上思归意剩③生。废苑④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注]①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②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③剩,更。④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C.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D.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16.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15.B("实景"错误,颔联是诗人想象故园长洲苑的景色,是虚景。)16.①真挚的友情②强烈的思归之情③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首联作者触景生情,随着季节的到来,他频频登上向吴亭,每登临一次,思乡的情绪就更加浓烈,表达了思乡的惆怅之情。颈联描绘了秋天夜晚松江的美景,菱舟疾驰、酒旗轻舞,表达了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尾联表达了作为当地人的对友人的热情,家乡的鲈鱼莼羹十分美味,希望友人多留几日,品尝美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卷(二)语文试题(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诗首句实写寒食禁火的萧索景象,与尾句杜陵青草实虚相生,互为呼应,照应主题。B.韦诗第二句意蕴丰富,诗人面对春江,又听莺鸣,却着一“独”字,更显寂寥与惆怅。C.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韦诗以景结情,藏深情于行间,情深意远;孟诗末句运用典故,寄托深情,耐人寻味。16.两首诗均是诗人遇寒食节即兴之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15.C16.(1)韦诗写诗人独自坐听江上的莺鸣,品酒赏花时想念诸弟,表达诗人孤独寂寞,思乡怀人之情;(2)孟诗写寒食“无烟火”是为贫居所迫,不仅仅是纪念介子推,写出了寒士的辛酸,表达作者深切的不平之情。

陕西省榆林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主簿赴沧州

李峤

紫陌①追随日,青门②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③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注]①紫陌:帝都郊野的道路。②青门:长安城东南门。因门色青,俗称青门。③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的“送”交代了主要事件,“崔主簿”是送的对象,“沧州”则为友人上任之地。

B.首联写两人经常相随相伴,一起会面,暗示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为后面写思念张本。

C.颔联交代友人离去的原因,点明离别的时间只有几年,意在表明自己与友人不会伤感。

D.颈联从离别时的氛围切入,用“尊中酒”和“幽兰曲”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愁。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4.C

15.①借用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他乡明月高悬,而明月四海皆同,它也普照千里之外。诗人与友人虽远隔千里之遥,但他们可以借助月亮来表达无限的思念。②运用联想手法,诗人由自己借月亮思念友人,进而联想到友人也正借月亮思念自己,这种对写手法,逼真地表达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意。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自己与友人不会伤感”错,“离别几年期”是指“一分别就是几年的日子”,即时间长,凸显别愁。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他乡明月高悬,而明月四海皆同,它也普照千里之外。望月怀我的友人,虽远隔千里之遥,但也阻不断无限的思念。这里借助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

诗人由自己思念友人,又想到友人怀念自己,这是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也是对写的手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使情感表达更真切,逼真地表达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意。

陕西省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①

[唐]韩愈

落叶不更息②,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①陈羽:公元年与韩愈同登进士第,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在。②息:生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既寓含着典型的环境气氛,又寓含着事件与人物,对理解全诗具有重要作用。

B.首联紧扣诗歌标题,以“落叶”“断蓬”的意象互相解释,落笔即定下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以“悄悄”状二人交谈意切,“悠悠”状月辉之寒,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

D.尾联运用反问语气,一反一般送别诗依依惜别之窠臼,赋予感情昂扬向上的基调。

15.这首诗流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4.C15.①漂泊无依。他在送陈羽时以“落叶”和“断蓬”为喻,流露出与陈羽一样漂泊不定的心绪。②与朋友惺惺相惜。他与陈羽为同年学子,不期而遇之际,有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③心胸旷达。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两句,表达出与陈羽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C.“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主观臆断,应为以月之寒冷衬托出与友人情之深切。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紧扣送别,写主人公如同落叶飘飘,如同断根的飞蓬,居无定所,表达了主人公漂泊无依之感。“飘飘终自异”直接表达主人公漂泊不定的心绪。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描写主人公与朋友陈羽一样漂泊天涯,居无定所,如今天涯相逢,可以暂时互相依靠,表达了与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写主人公与友人深夜长谈,友情深重,仿佛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但是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直抒胸臆,乐观旷达,指出谁说少年分别,会泪湿衣襟呢?用反问语气,表达出二人共有的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用夸张手法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很好,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平易,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5.“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A

15.①“村老”年高体健,精神矍铄,无疾病之苦,令人羡慕。

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无离别之痛,令人羡慕。

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假借,无邻里矛盾,令人羡慕。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夸张手法”错误。首联写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表现出他的精神头很好,侧面反映出他身体好,所以写村老之强健是实写,没有用夸张。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首联“强健如翁举世稀”可知,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可见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强健,精神头很好,没有疾病的痛苦,这是可羡之一。

由“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可知,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这是可羡之二。

由“比邻假贷不相违”可知,村邻相借,村老不推诿,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很好,这是可羡之三。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①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②。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③。

①孝宗乾道八年(),陆游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抗金前线,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西北军事重镇——长安。但不到一年,朝廷调走王炎,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本词写于此时。②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③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之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状景,触景生情。桐叶飘零,寒蛩夜鸣,都引发悲秋之景,映衬了词人的心境。

B.上阕四、五句是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C.“江海轻舟”让人联想到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明归隐之意。

D.词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感受和浓烈的爱国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15.本词构思今昔交织,回环往复请联系全词内容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B(3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解析:“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错误。诗人回忆亲临前线、守关拒敌,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表达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

15.(6分)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本词触景生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分为四个层次。

层抚今,描绘了眼前悲凉的秋景,渲染了时代气氛,烘托了词人心境;

第二层思昔,“忽记”写词人联想自己的战斗经历,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第三层再回到现实,表达归隐的意愿和抗金策略无人托付的遗憾;

第四层回顾往昔,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江山的悲愤。

(能准确划分今昔层次,并概括内容即可)

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叹三首(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①写作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②比数(shù);相提并论,认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了诗人在连绵秋雨中旅居的情况,抒发了由秋雨引发的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B.首联表达诗人闭门在家,欲将烦忧锁在门外,但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外面的世界。

C.颔联通过对无惧风雨的孩子们雨中欢呼雀跃情景的描述,反衬出诗人的衰朽之态。

D.颈联虚实结合。含蓄蕴藉。实写天寒雨稠,虚写胡雁掩翅,表达诗人不得志的失落。

15.试比较本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上的异同。(6分)

14.C

15.同:都表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分)

异: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秋风破屋引发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2分)②《秋雨三叹》由秋雨引发自伤,欲“奋翅高飞”而复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表达郁郁不得志之叹。(2分)

陕西省铜川市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二)吉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观小儿戏打春牛。杨万里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篛。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①本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年),诗人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古代民俗,立春前一日,用五色丝彩杖鞭打土牛,以示迎春和劝农。②牧童:指泥塑春牛旁牧童形貌的句芒神像。③年登:诗中指年景有收成的兆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儿童模仿大人的样子,煞有介事地鞭打春牛,生动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B.三、四句用明丽的色彩描绘“黄牛“牧童”形象,暗含了作者对于春天到来的喜悦。

C.九、十句写农人麦穗作帚、稻米盈斗的生活场景,其用意与“丰年留客足鸡豚”类似。

D.本诗以平白之语叙写乡村民俗,较典型地体现了杨万里诗清新自然、饶有谐趣的特点。

15.本诗题为《观小儿戏打春牛》,但只有前四句写到“打春牛”,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C(3分)

15.示例:这样写没有离题(1分)。本诗后八句主要写诗人“观小儿戏打春牛”后

的所感所想,其中前四句写儿喜牛愁,表达的是诗题中“打春牛”祈盼丰收的美好寓意;(3分)后四句想象丰收的情景和黄牛的辛劳,实际上是对诗题寓意的形象表达和深化。(2分)(任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资料来源于网络,用于免费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16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